正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紅色資源”的運用——以上海為例(2 / 3)

(一)地位特殊——“紅色之源”

上海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之一。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包括一大在內的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的很多個“第一”都發生在上海,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跡。上海是發生過中國革命“開天辟地”大事的城市,是“黨的創立”的所在地。上海還有很多“紅色”第一,位於安遠路的工人半日學校是黨創辦的第一所工人學校,位於自忠路的上海機器工會臨時會所是黨領導的第一個工會,還有黨創辦的第一個無線電培訓班、中共中央設立的第一座秘密電台等。我黨第一所培養婦女幹部的學校平民女校,平民女校的校務主任,先後由李達、蔡和森擔任,協助辦校的先後有王會晤、向警予等人,陳獨秀、李達、陳望道、沈雁冰和沈澤民等常來這裏授課,劉少奇和張太雷曾到校演講,王劍虹、王一知、丁玲等也曾在此學習。上海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青團前身)的誕生地,還是《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地。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是黨領導的工人運動最早的指揮機關所在地,作為黨公開從事工人運動的總機關,支援或者直接領導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這些“第一”成為上海“紅色之源”的曆史見證。

(二)多種多樣的類型構成

紅色革命資源種類多、特色鮮明。上海目前開發的紅色資源中,包括了紅色紀念館係列(10個)、名人故居係列(7個)、烈士陵園係列(14個)、革命遺址遺跡係列(9個)以及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33個)和上海市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8個)等。同時作為文物保護的有8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個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具體有:戰爭或重大事件的發生地,如一大會址;各種重要機構的辦公地舊址;傑出人物的故居或紀念堂,如陳雲故居等;革命烈士陵園,如龍華烈士陵園;以及各類紀念館等。這些紅色資源涵蓋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社會主義建設等時期的內容。

(三)分布廣泛但空間距離較近

紅色資源分布廣,幾乎各個區縣都有紅色資源。據不完全統計,上海市重要的紅色旅遊景點就有近60多處,其他紅色資源則更多,目前仍有許多紅色資源尚待開發。虹口區革命舊址、遺址有中共四大會址紀念館、魯迅紀念館等;長寧區有位於愚園路的《布爾塞維克》編輯部舊址,路易·艾黎故居等;靜安區有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陳列館、上海蔡元培故居、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暨劉長勝故居等;閘北區的“紅色的閘北”革命陳列室;徐彙區的龍華烈士陵園、宋慶齡故居;楊浦區的國歌紀念廣場;盧灣區的紅色經典“一大會址”、共青團中央舊址漁陽裏;浦東新區的張聞天故居;閔行區的閔行區烈士陵園;寶山區的上海戰役月浦攻堅戰紀念碑、淞滬抗戰紀念館,有以海洋軍事國防教育為題材的海軍上海博覽館;嘉定區的嘉定區革命烈士陵園;金山區的漕涇鎮烈士陵園;鬆江區的鬆江區烈士陵園;青浦區的陳雲故居暨青浦革命曆史紀念館;南彙區的南彙區泥城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奉賢區的中共奉賢縣委舊址;崇明的崇明縣解放登陸紀念碑等。空間距離較近也是上海紅色資源的特色,上海市紅色資源多集中於市郊,交通便捷,能很好地發揮影響。這對於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利的。

(四)曆史與現代的融彙——特殊的紅色資源外部環境

上海紅色資源影響力持久,輻射範圍廣。上海紅色資源持久的影響力和廣泛的輻射範圍,首先是因為其本身地位的特殊性,除了作為工人階級的發祥地、黨的誕生地,同時許多震驚中外的曆史事件發生在上海,無數誌士仁人為民族複興、國家富強投身革命,無數先烈為追求真理前仆後繼,慷慨就義,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熱血悲歌。但是,上海的紅色資源並不是單個的獨立存在,而是既飽含革命精神,又與周邊外部環境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獨特的紅色資源與現代化的大都市交相輝映,曆史與現實的交融。時代的變遷更讓我們對先進中國人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所感染、激勵。因而,從對人的影響而言,上海紅色資源與周邊的現代化城市發展以及現代化進程中形成的都市景觀共同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為目標導向整合開發上海紅色資源

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為目標導向整合開發紅色資源,總的原則要求應當是:首先是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保護紅色資源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要重視紅色精神內涵挖掘,要使紅色資源開發在內容和形式上切實提高實效性。紅色資源作為一種優質教育資源,如何將其有效地轉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教育者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挖掘、整合紅色資源也是運用紅色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

(一)梳理上海紅色資源,摸清紅色資源家底

這是開發紅色資源的第一步基礎性工作。對於紅色資源的開發與整合利用,改革開發以來已有一些成果。如《上海革命遺址遺跡的故事》(1978年)、《光輝的史跡——上海革命遺址遺跡》(1984年)、《上海革命文化大事記》(1991年)等。新世紀以來,上海市靜安區委黨史研究室編寫《光輝的足跡——上海市靜安區革命遺址遺跡介紹》(2001年),選擇靜安區重要革命遺址遺跡50餘處作了重點介紹,反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群眾在靜安區的鬥爭曆史[3]。對於有意識地梳理整理紅色資源,上海宣傳、黨史、旅遊等部門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上海紅色文化資源的梳理,仍以出版物為例,近年比較突出的就有2004年出版的《紅色印痕——上海遺址百處》和2007年出版的《紅色之源——上海革命曆史遺址遺跡圖文集》。在《紅色印痕——上海遺址百處》一書中,盡可能全麵地收集了散布在上海市各區各縣的革命遺跡遺址和各種紀念場館,整理和考證了有關史料,對全市現有的遺址遺跡進行了初步梳理。全書120多個條目、300餘幅照片,收入鴉片戰爭以來至上海解放百餘年間的曆史遺址、紀念場館120處,包括重要會議的會址、傑出人物的故居、中共中央、青年團中央等機關舊址,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主線,按曆史發展的順序排列,展示了從黨成立到上海解放的光輝曆程[4]。《紅色之源——上海革命曆史遺址遺跡圖文集》一書約15萬字、插圖450餘幅,通過對40餘個革命遺址遺跡的介紹,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立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誌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曆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勾勒了一幅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至1949年上海解放這段時期的宏偉畫卷,凸顯了上海成為中國革命紅色之源的深厚曆史淵源[5]。此外,2005年上海啟動紅色旅遊,2009年上海啟動革命遺址普查等,對上海紅色資源的挖掘梳理也作了大量的工作。上海紅色遺跡舊址非常多,還需要繼續梳理統計。

(二)堅持紅色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

紅色資源是一種曆史文化遺產,屬不可再生資源,一旦毀損,將無法挽回。因此,挖掘、整合紅色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並不意味著盲目的、過濫的開發,而應開發和保護並重,樹立保護第一的觀念,完善有關文物資源開發相關規製,嚴格執行《文物法》等法律法規。隨著改革開放和上海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上海陸續完成龍華烈士陵園內的龍華烈士紀念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宋慶齡陵園、陳雲故居、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等紅色遺跡遺址改擴建,整理修繕許多革命活動遺址,很好地將遺跡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結合起來。在開發紅色資源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開發與保護相結合,一旦開發和保護相衝突、矛盾時,就要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而不能以開發為借口,以犧牲紅色資源為代價。2007年央視電視劇《51號兵站》播出後迅速掀起又一波紅色旋風,該劇翻拍自20世紀60年代一部家喻戶曉的紅色經典電影《51號兵站》,電影素材取自新四軍上海地下采辦組,該處於1991年被批準為寶山區級革命紀念點。然而,現在該遺址“因為城區改造已經拆除”,“隻留下一篇廢墟”。“在市郊城市化建設進程中,遇到類似問題必將越來越多,推土機喲,不能一碾了事。對此,上海市文管委似乎隻有‘建議權’,那麼,究竟由誰來作‘終審裁決’呢?”[6]上海市紅色資源大多集中在市區,在當前快速發展階段更不能以城市建設、舊城區改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為由,毀損紅色資源。在開發紅色資源過程中,一定要經過分析、論證,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