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係上海商學院文法學院2012年課題研究成果。)
沈全(作者單位:上海商學院文法學院。)
摘要:上海紅色資源非常豐富,可分類為物質形式、文學藝術形式、革命精神形式的紅色資源。上海紅色資源類型多樣,分布廣泛,地位特殊且極具都市特色。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為目標導向開發整合上海紅色資源,需要在仔細梳理上海紅色資源,摸清紅色資源家底基礎上,堅持紅色資源開發、保護和運用的統一,推動紅色資源挖掘梳理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陳出新相結合,推動多部門聯動共同開發整合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製度構建相結合,不斷創新“紅色教育產品”開發思路和呈現形式,實現紅色資源開發與紅色資源運用良性轉化和互動,既推進紅色資源開發整合又創新學校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上海紅色資源思想政治教育整合
“紅色資源”是指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到改革開放前創造和形成的,可以為我們今天開發利用,且必須經過轉化才能夠彰顯出其當代價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載體的總和[1]。紅色資源凝結、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的先進倫理觀念,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和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在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征程中,開發紅色資源,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更好地弘揚革命的傳統精神,意義重大。上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遺跡,包括物質的、文學藝術形式的和革命精神形式的紅色資源。上海紅色資源不僅由於其在革命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為特殊,而且因為與現代化的大都市相互輝映、曆史與現實交融,從而更感染人。如何從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探索開發整合利用上海紅色資源,發揮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一、上海紅色資源的類型構成
上海是與井岡山、遵義、延安、西柏坡並列的中國革命五大聖地之一,是中國革命時期舉足輕重的戰略高地。“三千年曆史看西安,一千年曆史看北京,一百年曆史看上海。”這句俗語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百年的革命史在上海有著一個濃縮和彙聚。上海建城七百餘年,因為1921年7月在這裏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為中國革命的聖地之一。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發祥地、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擁有豐富而珍貴的具有特殊意義的革命曆史事件和人物及其所形成的文化遺址和遺物。
(一)物質形式的紅色資源
上海物質形式的紅色資源主要包括三類。
1.遺址
(1)革命事件、活動遺址。在革命戰爭年代,或保家衛國、或意義重大的曆史事件及活動發生地的遺址、遺跡。如中共“一大”會址、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等。
(2)名人故居。革命年代的誌士仁人曾經生活和工作過的寓所。如香山路上的孫中山故居、淮海中路上的宋慶齡故居以及山陰路上的魯迅故居,山陰路上的瞿秋白故居,安義路上的毛澤東寓所等。名人故居內部擺設、陳列大多都保持著原有的風格。
2.紀念場所
(1)陵園。為紀念烈士、名人或在曆史上有卓越貢獻的人物而建造的建築或紀念地。一般占地麵積較大,多包含有紀念館和墓碑等,較多位於上海市區外延或近郊地帶。如位於上海市西南麵的龍華烈士陵園,其內部設有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遺址區、地下通道與就義地、碑林區等。又如,位於上海市長寧區陵園路的宋慶齡陵園,設有紀念碑和其他紀念設施。此外,還有寶山區的寶山烈士陵園等。
(2)紀念館。用作紀念革命先輩和重大曆史事件的建築物,規模小於陵園而大於墓祠。內部大多陳列有革命誌士所用過的物品、書稿等珍貴的文物,以及一些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事件中的物具、遺跡,有的名人紀念館還設有墓碑及個人雕像,如魯迅紀念館等。這些陳列展現了仁人誌士個人的社會文化生活、思想發展和戰鬥曆程以及影響深遠的革命曆史事件。
(3)墓祠。規模小於陵園、紀念館,為在革命曆史中有突出貢獻或壯烈犧牲的革命戰士的墓碑,多建在陵園、紀念館內或附近,如惲代英烈士墓等。
3.其他紀念建築物及場所
為表達後人對革命先輩的追思和緬懷,或是對重大曆史事件的紀念而建造的一係列建築物及場所,如廣場、紀念塔、浮雕等。如外灘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楊浦區的“國歌紀念廣場”等。
(二)文學藝術形式的紅色資源
革命文化運動以它特有的形式,向人民傳播先進的思想,宣傳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擴大黨在人民中的影響,動員和激勵人民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實現各個時期的革命任務而奮鬥。上海是中國革命文化運動的主要堡壘之一。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夜以及黨成立後的初期和第一次大革命時期,《新青年》、《向導》周報、《民國日報》等報刊就已成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陣地。它們介紹馬克思主義和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堅決反對帝國主見反對尊孔讀經的封建禮教,反對封建的舊文學和文言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上海相繼成立左聯、社聯、劇聯、美聯、記聯、教聯等左翼文化團體。在中共上海各級組織的領導和影響下,文藝界正直、愛國、進步的力量,展開了反對國民政府、日偽當局的文藝鬥爭。許多文藝工作者在革命的大潮中創造出來大量優秀的膾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戲劇和文學作品,鑄造了很多今天仍然廣為流傳的紅色經典,魯迅、郭沫若、茅盾、田漢、夏衍、聶耳、冼星海等都在這裏留下不朽的業績。在話劇方麵,無論是在國民黨政權統治的白色恐怖下,還是在日軍圍困的“孤島”中,都堅持呐喊、抗爭,先後創作、演出了《雷雨》、《日出》、《上海屋簷下》、《保衛盧溝橋》、《正氣歌》等一係列優秀劇目,塑造了眾多令人難忘的典型形象;解放戰爭期間,一批革命青年,在中共地下組織領導下,與延安改良平劇相呼應,堅持進步戲曲活動,參加第二條戰線鬥爭。美術方麵,上海出現了朝花社、一八藝社和木刻講習會等,培養青年版畫作者,湧現了大量進步作品。音樂方麵,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上海先後組織成立了益友社、育才學校等進步業餘歌舞組織。歌曲方麵有聶耳、冼星海、麥新等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救國軍歌》、《大刀進行曲》。解放後,上海也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其中有許多是反映革命曆史和社會主義時期新生活的力作,如話劇《上海戰歌》、《激流勇進》,京劇《紅色風暴》、《智取威虎山》,滬劇《星星之火》、《蘆蕩火種》,淮劇《海港的早晨》,歌曲《接過雷鋒的槍》、《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等[2]。
(三)革命精神形式的紅色資源
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鬥爭的過程中形成的一心為民、意誌堅定、不畏困難、不怕犧牲、實事求是、勇於創新、樂觀向上的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民族品質。上海先後經曆了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三次武裝起義、淞滬抗戰、反饑餓反內戰、爭民主爭自由等一係列鬥爭,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不屈不撓的鬥爭積累了豐富的革命精神。1921年7月23日,一個中國革命曆史上意義深遠的日子,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宣告開幕,向全中國、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從此以後,中國改換了方向”。中共一大的召開,彰顯了共產黨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百折不撓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堅持真理的奮鬥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也體現出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英勇奮鬥的英雄氣概。又如,在靜安寺愚園路上,坐落著上海工人運動和地下黨的傑出領導人劉長勝的故居,亦是中共中央上海局的秘密機關之一,2004年建為中共上海地下組織鬥爭史陳列館暨劉長勝故居,介紹和展示了在極端複雜殘酷的鬥爭環境裏上海中共地下工作者可歌可泣的業績和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發展、鬥爭的光輝曆程。烈士的遺言、遺物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中共上海黨組織前仆後繼、不屈不撓的大無畏精神。當前,開發和挖掘上海紅色資源的根本目的就是繼承和發揚這種革命精神。紅色資源包括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物質形態的紅色資源形象直觀,開發物質形態的紅色資源對促進經濟發展方麵發揮了很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紅色旅遊的興起;而革命精神層麵的紅色資源擁有以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為核心的豐富的紅色文化內涵,則有著更加巨大的開發空間,有著更為重要的教育意義。上海革命曆史和遺址遺跡,特別是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各種革命精神應該得到更加全麵、深刻的挖掘和展現。上海紅色資源的開發和挖掘,依然需要廣大宣傳和理論工作者長期不懈的努力。
二、上海紅色資源的主要特色
我國是一個具有光輝革命曆史和優良革命傳統的國家,特別是五四運動以來八十多年的革命曆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先後進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遺留下了極其豐富的革命史跡,成為全國人民寶貴的曆史遺產和精神財富。與我國革命的特殊性相聯係,紅色資源總的特點:一是數量巨大、類型多樣,二是分布廣泛、空間距離較大,三是城市與農村紅色資源各具特色。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工人運動的發祥地和許多重要革命事件的發生地,具有光榮的革命曆史文化傳統,留下了眾多寶貴的革命遺址遺跡和革命曆史資源。上海紅色資源是與上海作為近代革命中的中重要地位和大都市特點緊密關聯在一起的,分析上海紅色資源的特點能對開發利用上海紅色資源提供一定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