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動手型
教師給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做中學”,讓知識與學生的動手操作交織在一起。個案工作中有一節的知識點是製定目標的原則,學生反映這些原則沒有用也記不住。教師就讓學生就“本學期的學習、生活製定目標”,並根據原則進行修訂、分享,學生通過這個過程,熟練掌握了製定目標的原則。
4. 直觀感受型
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創設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中內容和思想,在此基礎上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感情並生成意義。網上曾經有一個名為《感動》的Flash 非常感人,該Flash形象生動、真實反映了當今的一些社會問題,不少學生在看完該Flash後流眼淚了,並表示“老師,上完這堂課,我覺得非常沉重,我明白了個人存在的價值和社會工作存在的價值”。
(四)建立師生間的平等關係,知情並重
在個案工作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把學生看作合作者和夥伴。教師的信念比教師的知識更能影響其教學行為。這裏的“信念”不是指一個人的信仰和理想之類的東西,而是泛指他所信以為真的東西,他內心深處對特定事物的個人看法[4]。教師可以把學生看成抵製者、容納器、原材料、合作者、夥伴、個人探索者以及民主探索者。把學生看作合作者是指學生不再是憑教師意願隨意塑造的原材料,教師以滿足學生需求的角色出現。把學生看作夥伴是指學生不再是單純的容納器。在個案工作的教學中,學生應參與決定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師生合作共同完成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創造一種“餘汝”的感情,“餘汝”關係和“吾它”關係是布伯提出的。以“吾它”的方式來看待身外的人和物,是指學生隻是你知覺和經驗中的對象,一個有其自己的時間和空間的獨立存在,與你的存在沒有關係。而以“餘汝”方式來看待身外的世界,學生就是一個“對象”而不是一個“客體”。“你”的世界是一個與“我”有關的世界,是“我”的世界。“餘汝”關係是一種相互的、雙向的關係,雙方是在對等的意義上存在,也可以雙向地交流。
同時,專業教師必須強化情感因素對學習影響的意識,對於社會工作專業來說,情感因素更為重要。在課堂中要重視學生情感的釋放和情緒的表達,以真誠、接受、同情、理解的態度對待學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與學生進行思想、觀點等方麵的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理解社會工作的精髓,真正認同社會工作,使社會工作的學生對“服務對象” 產生關愛。
社會工作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體驗式教學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應用的時間也不長,但是其重要性不容忽視。作為一門重視實踐的學科,教師一定要創造更多的體驗的機會,讓學生在體驗式學習和教學中積累知識,培養社會工作的價值觀,提高開展個案工作的能力。
注釋:
[1]鄒進:《現代的文化教育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74—175頁。
[2]羅傑斯、林方:《人的潛能和價值》,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124—125頁。
[3]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4頁。
[4]魏少敏:“西方現代教育理論對大學教師的啟示”,《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