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驗式教學有利於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情操和職業道德
現有的教學方式更注重傳授,也就是馬斯洛所說的外部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漠視學生的內心世界以及各種體驗,難以達到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體驗的匱乏”會造成“殘缺的人生”。因此,在社會工作教育過程中要幫助學生體驗人生,形成豐滿的人性,並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投入感情,因為感情、情緒是學習的一部分,尤其對於社會工作專業來說,僅僅具有專業技能,沒有愛心、沒有熱情、沒有對弱勢群體的關懷,是無法開展工作的,因此在體驗式教學中挖掘學生內心的想法,是積累知識的過程也成為人格完善的過程。
二、體驗式教學在個案工作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改善課程評估(考核)方式
對於大部分社會工作課程來說,基本的考核方式為開卷考試、閉卷考試或者小論文。這些形式主要以課本上的內容為參考答案,學生根據書本和教師的筆記答題。這種方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能動性,不少優秀學生就是想著如何把老師講得記下來,而不是反思性的思考和學習,因此想要讓學生有所獲,首先要改革對學生的評估考核方式。筆者在個案工作課程中運用了一種與以往不同的考核方式來考核學生對個案技巧的掌握程度。該課程的期中以及平時成績由四次作業及一次總報告構成。總報告為一份完整的個案介入案例,四次作業則是問題預估報告、介入計劃、訪談記錄(多次)、結案報告,四次作業與個案課程基本同步。在整個過程中,不少學生碰到了問題,也想了很多方法,並很好地運用了技巧。
(二)創造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創造有利於形成學生體驗和感受的環境。在課堂上運用體驗式教學的具體方式的前提是有互動的教學情境,但這也需要設計和安排,大部分學生都善於聽,也習慣了等待。因此,在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的初期,不少學生參與的情緒不高,其原因就是沒有創造適合學生參與的教學情境,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情境創造中,教師的自我參與和自我表露顯得異常重要,隻有教師先參與、先投入,學生才有參與的積極性。
(三)運用社會調查、角色扮演、案例教學、課外項目等方式
在課堂內外都要嚐試運用具體的體驗式教學方法,如社會調查、角色扮演等。
1.運用社會調查
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工作的目標之一,從書本上看到的社會問題往往是冷冰冰的材料和數據,學生對此興趣不大。如果通過參觀、訪談等調查活動,讓學生親臨現場用自己的感官去發現問題,從而去認識周圍的對象,去親身經曆運用知識、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自主地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本能的社會責任感就會爆發,對社會工作的意義和必要性的認識也會不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本來就是社會工作直接方法中常用的技巧之一。在個案工作的教學中,它更是體驗式教學方法之一。例如,在講述個案工作的麵談技巧時,可以讓兩位學生分別扮演社工和服務對象,其他同學則作為觀眾找“社工”的茬,教師則扮演社會工作的督導提出進一步的意見,然後再通過“知識錦囊”的形式將麵談技巧加以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