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濟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一點對於教學設計有至關重要的指導意義,因為從“以學生為主體”出發還是從“以教師為主體”出發將得出兩種全然不同的設計結果。“學案導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麵,變“學會”為“會學”。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研讀案例,思考問題,逐步理清相關法律的邏輯關係,記錄預習中的問題,從“自學”階段到整理、概括和初步嚐試階段,直至到“合作探究”階段,“學案導學”把學生推到了自主學習的主動地位,在學習經濟法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經濟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案”注重了知識的能力價值,引導學生重視對問題的分析、探討和解決,使學生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一方麵滿足了學生思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麵又能滿足學生自我意識發展需要,對學生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有十分積極的作用。“學案導學”較好地體現了知識與能力的統一,對經濟法這種具有綜合性、多學科交叉性及實踐性等特點的課程可以起到對相關知識體係、內容、邏輯的梳理與整合,多種形式培養鍛煉學生的能力和技能。
經濟法屬於法學中的交叉學科,與社會經濟及民法、商法、行政法等部門法聯係緊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分析應用能力要求高,這就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導學”下,通過對經濟法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對現實經濟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的法律精神、法律意識和法律思維,逐步培養他們利用經濟法律知識分析解決經濟問題和經濟糾紛的能力。
三、《經濟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設計
(一)《經濟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設計原則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隻起幫助和促進作用。基於這種原理,“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設計應遵循主體性、引導性、探索性、實務性等原則。所謂主體性就是以學生為教學方案的主體,進行“量體裁衣”;所謂引導性是指通過設計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探究;所謂探索性就是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釋疑,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所謂實務性是指問題的設計及案例的選擇要源自實踐,是司法實踐中的熱點、焦點問題和典型、疑難案例。
(二)《經濟法》“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設計流程
主要設計流程遵循課前預習導讀——課堂探究導學——知識應用導練——體係拓展導思的流程。以《反壟斷法》一章教學為例,談談“學案導學”的設計流程。反壟斷法是一門具有高度專業性、學科交叉性、影響力廣泛性的新型法律製度。
在具體設計之前,先進行學情分析。反壟斷法的教學對象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已學過憲法、民法、商法、刑法、程序法、行政法等法學核心課程,為學習研究反壟斷法奠定了理論基礎,該年級學生已經完成法學專業實習,接觸了法律實踐,積累了一定的實務經驗和社會實踐,這些為學習反壟斷法提供了必要的實務基礎。
1.課前預習導讀
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將預先編寫好的學案,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對所學的反壟斷法知識有一個初步了解,發現問題,提出困惑,完成第一次教學。《反壟斷法》一章是經濟法課程的重點,也是難點。反壟斷法被譽為“經濟憲法”,是我國市場經濟標誌性的法律製度,是專門規範企業市場競爭行為的法律製度。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課前預習導讀可以布置以下思考題目:(1)反壟斷法產生的背景,以比較法的視角思考;(2)反壟斷法的目的和任務;(3)反壟斷法規範的壟斷行為;(4)反壟斷法的執行問題;(5)查找影響美國乃至世界經濟的著名案例及中國市場典型的案例,並製作PPT上傳到經濟法課程論壇上;(6)反壟斷法實施中的疑難問題。這些問題提前一周布置下去,給同學們充分的準備時間,同學們有什麼問題可以登錄經濟法課程論壇與教師進行交流。之所以讓同學們自己查找案例而不是教師直接布置,主要是希望同學們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對反壟斷法產生的背景、目的、任務等進行思考,同時考查學生能否更加深入地思考反壟斷法的其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