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電視藝術的語言係統(2 / 3)

人聲語言在電視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形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對白

屏幕上人物之間的對話,稱之為對白。它是人聲語言的主要表現形式。好的人物對白,不僅可以表現人物性格,激起外部形體動作,還能展現人物性格成長的曆史以及人物複雜的心態。從某種程度上說,對白是電視藝術創作者語言功力的重要體現。因此,電視藝術創作者要反複地選擇、推敲、錘煉人物的語言,為人物找到最能顯示其性格、最符合特定情境、最生動精彩的也是獨一無二的人物對白。

2.獨白

所謂獨白,是指人物獨自表述或傾吐自己內心活動的人聲語言,也就是人物在屏幕畫麵中對內心活動的自我表述形態。獨白有兩種方式:一是以自我為交流對象的獨白,即通常所說的“自言自語”;一是有其他交流對象的大段述說。獨白是人物內心情感處於複雜矛盾衝突下的產物。電視藝術創作者在運用獨白時,應深入體驗人物產生獨白時的心理狀態,把握好產生獨白的心理契機和情緒脈絡。

3.旁白(畫外音)

這是一種畫外傳來的人聲語言形態,表現為第一人稱的自述,或第三人稱的議論與評說。有聲語言能有效地通過暗示喚起觀眾的想象,因此畫外音可以交代畫麵不宜於表現的場麵,節約次要場景,突出主題,以達到延伸畫麵表現力的作用。

4.心聲

所謂心聲,是指由畫外音表現出來的人物的內心活動。這也是電視藝術揭示人物心理狀態的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有聲語言。當畫麵中人物默默思考時,運用畫外傳來的人物自己的聲音,以有聲語言的形態說出人物自己所想的內容,使觀眾感知人物的思想和內在情感,調動起觀眾的想象,觀眾仿佛聽到人物心裏的聲音。

5.播音

播音主要是指向觀眾直接傳達信息的有聲語言活動。播音必須注意語言運用的標準化和規範化。許多紀實作品采用播音的表現形態,由於解說詞寫得優美、深情而充滿了文學性,播音也就成為電視藝術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語言表述方式。觀眾在欣賞畫麵美的同時,又深深地被那充滿詩情畫意的播音語言美所征服。

6.解說

解說是指從客觀敘述者的角度,直接用人聲語言來交代、說明或評論的一種表達方式。它在電視藝術作品中,特別是在電視藝術片中被廣泛地運用。運用解說可以節省不必要的畫麵語言,並且可以豐富、引申畫麵語言的表現力,還可以增強電視藝術作品的文學性與紀實性。因為解說直接的交流對象是觀眾,所以在表達創作者的態度、願望時,解說應隨畫麵的景別、節奏、情緒的變化而變化。解說的語調風格應與電視藝術作品的內容和風格相統一。

7.主持人

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電視日益發展的自然產物,他不僅是多種信息的傳播者,而且是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節目主持人與觀眾進行麵對麵的直接交流,或將現場采訪的實況,以同期聲的方式,直接傳播給電視觀眾。這樣,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身份和形象就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不再是戲劇、電影裏的演員,也不再是廣播裏的智者形象,而是轉化為一種普通人形象。那麼,他所使用的語言,當然也不再是“舞台腔”,更不是“播音調”,而是日常生活中的語言。這種語言的重要標誌,應該是充分生活化、口語化和性格化的人聲語言形態。

8.同期聲

同期聲也是電視藝術的人聲語言形態,因為這種當事人的現身說法會給電視觀眾以真實的藝術感受,觀眾自然會相信,而如果換成播音員或解說者的人聲語言,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二)音樂語言

音樂也是一種語言,一種表達深層情感的語言。當音樂介入電視藝術作品之中,也就構成了電視藝術的重要語言形態。

所謂音樂語言,是指專門為電視藝術作品編配的音樂,主要由節奏、旋律和音韻組成,它成為電視藝術作品的重要的表意、抒情的語言元素。

關於電視音樂的運用,應該注意把握以下原則。

1.音樂語言的特征

音樂語言當然具備一般音樂藝術的共同特征,這就是:訴諸人們的聽覺;是一種時間的藝術;善於表達深層的情感。但是,作為電視藝術的一種語言表現形態,音樂語言又具有自身鮮明的特性:其一,它的語言表達內容一般以電視藝術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構想為基礎,音樂語言的聽覺形象與畫麵語言的視覺形象應該結合、交融為一體;其二,音樂語言根據電視藝術作品的情境及畫麵的長度來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視畫麵編輯的製約;其三,音樂語言在電視藝術作品中出現時,必須經過演奏、演唱、錄音、編輯等一係列製作工藝流程。

2.音樂語言的體現

音樂語言的表意功能,隻有在與畫麵的相互結合、相互作用中才能得以體現。孤立於畫麵之外的音樂語言幾乎不存在。畫麵語言可以具體地、逼真地再現社會生活;音樂語言則主要是表現深沉的感情。隻有當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音樂語言才能強化畫麵語言的藝術感染力和藝術概括力。音樂語言與畫麵語言結合,自然促成新的音樂結構和音樂形態的出現。

3.音樂語言的表達方式

音樂語言的表達方式,亦即與畫麵語言結合的形態,通常有三種:其一,音畫同步,即用音樂語言來複述、強調畫麵語言的視覺內容,音樂語言與畫麵語言的情緒、節奏相一致,達到視、聽的高度統一;其二,音畫對位,即音樂語言與畫麵語言內容不相統一的音畫組合方式,這樣,音樂語言可以遠離畫麵語言,獨立地做多角度、多側麵、多層次的表現,特別是開掘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豐富的思想內涵;其三,音畫對立,也就是音樂與畫麵所表述的情緒、情感呈相反態勢。如畫麵是莊嚴的,音樂是活潑的;音樂是歡樂的,而畫麵是悲傷的,等等。音樂語言在電視藝術作品中的出現方式也有兩種:一是有聲源的——音樂的發聲體直接在屏幕上出現,如長笛、橫簫、小提琴等,這樣可以增強作品的真實感;一是無聲源的——觀眾隻聽見音樂的旋律,在屏幕上卻看不到音樂的發聲體,這樣可以充分揭示人物的心理狀態,加強情感色彩因素。

4.音樂語言的類別

音樂語言的種類豐富多彩,不勝枚舉。根據音樂語言在電視藝術作品中所起到的作用,大體可分作如下幾類:(1)背景性音樂語言。這是一種說明、交代作品背景的音樂語言,它不直接參與劇情,故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穩定而不宜多變。(2)戲劇性音樂語言,即表現處於矛盾衝突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狀態的音樂語言。它在體現衝突時,一般並不著眼於直接描繪衝突事實本身,而是表達矛盾衝突發展過程中人物的心理狀態。(3)抒情性音樂語言,即抒發人物或創作者內在情感的音樂語言。它既可以起到表現人物主觀意識的作用,也可以起到解說者的客觀評價作用。(4)描繪性音樂語言,對畫麵上的事物、情境及具體的音響特征(如鳥鳴、流水、奔馬、風暴等)加以繪聲繪色的描繪。這種音樂語言為屏幕畫麵提供了一種音樂造型。(5)說明性音樂語言,亦稱“闡述性音樂語言”、“釋義性音樂語言”、“敘述性音樂語言”。它主要是補充和加強人物的情緒狀態,也可以是對畫麵的動作效果、速度節奏、民族色彩、地方風情、時代特征等方麵的補充、說明或闡述,當然,這種音樂語言也滲透著創作者自身對事物的態度和評價。

此外,尚有主題歌、主題音樂和插曲。

主題歌、主題音樂和插曲,是音樂語言在電視藝術作品中的情感直接表達方式。其中,主題音樂,指用以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概括基本情緒或刻畫主人公性格的樂曲。它是電視藝術作品中音樂語言的核心,是全部音樂語言構成的基礎。主題歌,指表達作品的主題思想或概括基本內容的歌曲。主題歌的音樂旋律可作為其主題音樂在作品中反複出現。如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後生》、《雪城》的主題歌《心中的太陽》、《便衣警察》的主題歌《少年壯誌不言愁》等,都是深受電視觀眾喜愛的主題歌。插曲,指為某一場戲或某一場景而創作的歌曲。其目的是描述某種事物,抒發某種感情,讚頌某種精神。如電視風光藝術片《西藏的誘惑》便插入了不同風格的六首插曲,抒發了創作者對西藏精神的由衷禮讚。

(三)音響語言

音響,自然也是一種語言形態。譬如,公雞的啼叫聲,告訴人們“天亮了”;狗叫聲,傳遞信息:“日本鬼子來了”;青蛙的叫聲,告訴人們是“水邊”;蛐蛐的叫聲,告訴人們是“黃昏”;蟈蟈的叫聲,告訴人們是“高粱地”。

所謂音響語言,主要是指在電視藝術作品中,除人聲語言、音樂語言之外,所有能夠傳遞信息、表達思想、交代環境的聲音形態的總稱。音響語言的應用範圍廣泛,幾乎囊括自然界中的一切音響。

音響語言在實際應用時,大體分作如下幾類:(1)動作音響語言——由人或動物的行為所產生的聲音,如人的走路聲、開門聲,動物的奔跑聲、吼叫聲等;(2)自然音響語言——自然界中的客觀事物發出的聲音,如山崩海嘯、風雨雷電、鳥叫蟲鳴等;(3)背景音響語言——背景環境中的雜遝音響,如集市的叫賣聲、戰場的衝殺聲等;(4)機械音響語言——因機械設備運轉所發出的聲音,如汽車、輪船、飛機的行駛聲;(5)特殊音響——人為製造出來的非自然音響或對自然音響進行變形處理後的音響,這類音響在神話及科幻電視片中應用較多。

音響語言在介入創作時,應該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1.自然音響的還原

所謂自然音響的還原,就是說作品中出現的自然音響,既要酷似生活中的音響,就是擬音,也要模擬得酷似生活的原有形態。不能一開門,就是“吱”一聲,也不管是什麼門;不能一走路,就是“皮鞋聲”,也不管是穿的什麼鞋,走的什麼路。如果這樣,就會使生活失真,使觀眾遠離生活的真實。

2.音響應該形成語言

在電視藝術創作中,不出現音響則已,隻要出現音響,都應該成為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語言。否則,這種音響的出現就毫無價值和意義。如電視紀實作品《雕刻家劉煥章》,音響在作品中成為其他語言形態難以替代的獨特語言。那敲擊木頭的音響語言,仿佛在告訴人們:你要想尋找劉煥章,應尋著這聲音走去;你想知道劉煥章在家不在家麼?那麼你聽,有敲擊石頭的聲音就在家,否則就不在家。音響,成為作品不可或缺的語言手段。

3.音響應該成為審美對象

音響在電視藝術創作中,應該猶如畫麵的美、音樂的美一樣,構成重要的審美對象,使觀眾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音響的美。如電視散文《湘西·昨天的回響》,那歡樂的鵝鳴聲,為人們展現了一幅新農村的幸福圖景;那百年老屋發出的“嘎吱聲”,讓人感受到深沉的曆史意蘊的美;那老牛告別主人時所發出的悲啼聲,使人感受到一種深厚的人情的美。

總之,音響語言在電視藝術作品中能夠烘托氣氛、擴大視野、增強生活實感,並賦予畫麵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在電視藝術創作中,音響語言不隻是重複畫麵上出現的事物,而且是作為重要的語言元素納入作品整體藝術結構之中,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語言形態。

三、造型語言:聲畫結合的語言構成

人們一談到“造型”,似乎隻想到“空間造型”,因為依據傳統觀念,“造型藝術”是一種空間的藝術。《辭典》則對“造型”作了如下闡述:“藝術家用以構成視覺形象的各種因素,體現創作構思的造型手段和技法的總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現代社會中的各種事物、各種現象之間呈現出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製約的網狀聯係和彼此跨越。所以,“造型”這一概念也必然發生質的變化。事實上,“造型”早已成為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因為電視藝術是一種時空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一種時空交彙、視聽結合的完整藝術構成。所以就屏幕造型而言,它既包括空間造型,也包括時間造型,即聲音造型。更確切地說,屏幕造型是一種時間造型與空間造型、聲音造型與畫麵造型有機地融彙在一起的時空造型、聲畫造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造型”才構成了電視藝術一種獨特的語言形態。

電視導演張紹林說:“利用聲音造型擴充畫麵的信息量,豐富、補充畫麵的不足和欠缺。”電視理論家吳淞說:“人與景、光與色、聲與畫、動與靜、構圖與影調等造型諸元素相融彙,處理得明朗而凝重、淡雅而濃鬱,獲得相反相承的藝術效果。”電影理論家吳厚信的話也可以給我們以思考和啟示,他說:“銀幕的視聽形象,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影片中的人物(表演、化妝、服裝)、環境(自然景物、建築、道具)、氣氛(色彩、構圖、光線)和聲音(對話、音樂、音響)以及運動(演員和攝像機的運動、聲音強弱的運動),這一切最終形成具有視聽效應的電影畫麵。許多電影畫麵在時間和空間組織上,形成了時空都在運動的造型的‘流’,這一切的總和,構成了一個銀幕上完整的視聽係列,即我們常說的電影造型。”由以上各位學者的話中可見,屏幕造型絕不僅指空間造型,同時也涵蓋聲音造型。正是這二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電視藝術的造型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