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傳統電視新聞應對新媒體的發展策略(2 / 3)

其次,建立新聞運作監控平台。這個平台的建立需要龐大的技術支持,要建立一個軟件係統,分別應用到新聞采編、新聞評估、記者滿意度監控、欄目運作成本監控,新聞節目評估等環節。例如對於新聞采編環節的監控,要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監控各欄目選題和采製進程,避免同一選題的多路出擊,提供相關欄目采用建議,下達最早播出時間要求指令,保證新聞中心采編隊伍的高效運作和最大資源共享。

4.電視新聞的機製創新

首先,建立有序的新聞運作流程。具有借鑒意義的規範有序的操作流程是香港TVB新聞部的“起於會議,止於會議,循環往複,規範操作”,TVB新聞部的每日運作圍繞三個會議展開,“上午的采訪會議彙總頭一天和當天會前的所有新聞線索,決定每天的新聞選擇和排序,調整采訪記者和編輯。下午的編輯會議直接針對每天新聞的處理,研究確定節目包裝、背景資料準備等後期製作工作,根據總采訪主任和總編輯主任提出的具體支持需求,提供相應的具體措施。晚上的編後會議評估當日節目質量,處理當日節目生產播出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當天搜集上來的新聞線索確定第二天的新聞選題和編排,協調技術、製作、用車、設備等後勤保障”。這三次會議每天都會舉行,保證了節目的定位,協調了各部門的工作,從宏觀上把握對新聞的選擇。建立有序規範的新聞生產運作流程會讓新聞的采製更加有效率,是新聞部門高效工作的基礎。

其次,建立新聞評比機製。有競爭才有活力和動力,比如江蘇台近年來通過定期評比好新聞,重獎在全國、江蘇省新聞評比中的獲獎者。欄目,重收視率更重美譽度和影響力。新聞中心從個人到欄目形成了濃鬱的創新氛圍——記者要寫出好新聞,欄目要創出名牌節目。筆者認為,不但電視台內部要建立創優評比機製,電視台之間、不同台同類型的節目之間也可以展開友好的競爭,互相借鑒對方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缺憾。

再次,完善策劃機製。新聞的策劃不是說要製造新聞,而是要在常態的、日常的報道之外有針對性地策劃一些主題報道和新聞行動,比如中央電視台關於世博會的報道,重點推出20餘檔與世博相關的直播、新聞、專題、訪談、資訊、動畫片等特別節目,有效整合了各參展國家和地區的世博會相關視頻、文字材料,以豐富世博會報道內容。同時,成立世博會地方新聞策劃組,全麵整合地方電視台世博會新聞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常態報道上海世博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上海世博會進入常態運行階段後,新聞頻道《天天世博會》專欄不斷強化特色。該欄目開播以後,不斷強化自身特色,報道內容經常被各媒體廣泛轉引。專欄在保證安全直播每天國家館日活動的前提下,精心選取中國觀眾熟知的各國文化符號作為報道切入點和結構線索展開。如在報道以色列國家館日時聚焦該國的滴灌技術,在報道波黑國家館日時關注該國老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有效激發了觀眾的收視興趣。記者的現場報道也注意借助對象國的文化符號,與背景短片形成有機聯係,立體展示各參展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形象。這種全方位、多角度、全台聯動的報道更需要事前的周密策劃。

最後,建立並完善突發事件報道快速反應機製。“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矛盾多發期,突發事件在此時期表現出頻繁、重大的特點。一般分為兩類,礦難、食品安全等人為導致的重大安全事故和雪災、地震、旱災、水災等自然災害。“突發事件因其突發性、破壞性等特征,一經發生就會迅速地對社會產生衝擊力和影響力,而成為媒體競爭和關注的焦點。對突發事件的報道是衡量媒體傳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很多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的樹立和打造就得益於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因對海灣戰爭的出色報道而名聲大噪、鳳凰衛視因為在“9.11”事件中的快速反應而聲名鵲起。

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應急機製涉及信息交融機製的建立、技術方麵的保障、人才保障、後勤保障等各個方麵,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係統。現在我國的中央媒體和廣大地方媒體都建立了應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機製。筆者認為,應急機製建立後的運行應當遵循“主動溝通(tellyourowntale)、充分溝通(tellitall)和及時溝通(tellitfast)”的“3T”原則。這是由英國危機管理專家羅傑斯特提出的,“主動溝通,強調組織應主動披露危機信息,搶奪危機話語的主動權,形成對信息流和輿論場的引導之勢,而非被媒體和公眾牽著鼻子走;充分溝通,強調組織提供信息要把握好‘量’和‘質’兩方麵的要求,既要向利益相關者提供盡可能多的信息(但非全部信息,在危機中保守機密至關重要),又要向其提供最有價值的信息,無效信息隻能徒增混亂;及時溝通,強調組織對溝通時效的把握,要在最適宜的時機,通過最適宜的人,以最快的速度將信息告訴利益相關者。”

二、電視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