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速刷新、深度解讀
目前,新媒體已經在時效性方麵對傳統電視新聞形成了挑戰,比如手機報、手機電視新聞可以在第一時間把最新的新聞資訊送達受眾的身邊。電視新聞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在發布新聞的速度方麵奮起直追,而且也很注重新聞的信息量的傳達,快速刷新,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在較短的時間裏提供給受眾最新、最多的新聞信息。不但在速度方麵,電視新聞也要在深度方麵開辟自己的藍海。在速度方麵沒有優勢的電視新聞,完全可以追求新聞的第二、第三落點等,在挖掘新聞的深度方麵下功夫。不但要觀眾“知其然”,更要讓觀眾“知其所以然”,在新聞的解釋性上做文章。而且電視新聞還可以創新解釋性新聞的形式,除了新聞專題以外,還可以采用一對一訪談、一對多訪談、體驗式報道等形式。
2.強化新聞公信力和權威性,淡化宣傳色彩
這一點牽涉新聞“語態”的變化。雖然從《東方時空》到《焦點訪談》再到目前很盛行的民生新聞,電視新聞都在努力走下神壇,走向平民化,更具有貼近性,但是同新媒體的透明度高的“輿論環境”比較而言,電視新聞或多或少宣傳化的報道模式和某些新聞報道中的空話、套話還是拉開了與受眾的距離,引起受眾的反感。在新媒體時代,人們已經通過網絡獲得了話語權的極大解放,居高臨下、僵硬空洞的傳播方式越來越沒有市場。因此,電視報道迫切需要秉持專業精神,直麵普通民眾最關心的問題、事件,體現更多的民間話語、大眾話語,進一步提高宣傳藝術,淡化宣教色彩。
正如孫玉勝在《十年》中所說的那樣:“今天,電視的語態仍然需要我們繼續改造,電視新聞改革仍在路上。”
需要注意的是,電視新聞要淡化宣傳色彩,但是不能失掉自身的新聞公信力和權威性,這兩點都是電視新聞和新媒體比較起來所具有的優勢。職業化、係統化采集和發布新聞的能力,以及長期積累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是傳統電視新聞的核心競爭力,由於新媒體特別是互聯網的開放性,導致信息的魚龍混雜,真假難以辨別,所以當下電視媒體仍然是公信力最高的媒體。電視新聞應當杜絕假新聞,努力維護自身的新聞公信力和權威性,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的引導。
3.加大對民間“內容”的整合,增強新聞的互動性和溝通感
在新媒體的時代,新聞的製作不再隻是新聞記者的專職,技術的發展使很多民間影像也很有影響力。這些民間影像在西方被稱為“公民新聞”,雖然是公民個人采集,但是有些卻很有新聞價值,有些甚至是新聞事件的第一手或者是唯一留存的影像記錄。越來越多的重大新聞事件報道中,最初的視頻圖像來自於民間而非電視台。例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iReport”是整合電視媒體與“網絡用戶聚集媒體(UGC)”的模式。“iReport”創辦之初,在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亞科技大學的槍案中,通過在校學生JamalAlbarghouti上傳的手機視頻,第一時間報道現場情形,極大提升了欄目的影響力。至2011年,“iReport”的注冊用戶已經達到了80萬,極大地擴展了節目的信息源與內容。此後,許多電視媒體跟進,如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創辦過“iCaught”,福克斯新聞頻道創辦“uReport”,微軟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公司創辦FirstPerson,半島電視台創辦“YourMedia”等。
國內的電視新聞節目整合民間影像比較成功的互動性強的節目是河南電視台的《DV觀察》,它是一檔以整合社會DV資源為主要特色的電視雜誌式DV專欄節目。主要內容全部是采用民眾自己采集的DV影像,節目重點關注的對象是百姓身邊的突發事、新鮮事、有趣事和感人事,被稱做是“咱老百姓自己拍攝的電視節目”。
4.實現真正直播常態化,突出新聞現場感
目前,直播報道仍是電視新聞媒體最能有效抵禦網絡競爭的模式。雖然新媒體的時效性在某些事件的報道上會超越電視新聞,但是資源的豐富性上還是不及電視新聞,而且新媒體中的很多內容資源都是來自傳統電視新聞。其實,如果電視新聞能夠實現真正的直播常態化,那麼電視媒體就相當於一個滾動刷新的網絡了。電視新聞因為有直播的存在,才具備了很強的新聞現場感,這是電視新聞一個很重要的優勢。電視新聞的直播是最能展現電視魅力的一種表達方式。它不僅將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與觀眾的接收時空實現同步與平行,最重要的是以獨有的客觀紀實性、事件的不可預見性、過程的完整性,使觀眾與新聞現場實現了“零距離”。
本章小結
本章對電視媒體應對新媒體發展所做出的現實應對策略進行了梳理,在媒體大變局的今天,電視新聞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在理念、信息源、表達方式、呈現方式等各方麵應對挑戰,任何一種現實的描述和預測都顯得倉促和轉瞬即逝,因此,如何應對電視媒體挑戰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創造它,無論它的未來多麼飄忽不定。
思考題
1.什麼是網絡電視?網絡電視新聞的特點是什麼?
2.您認為當前發展中的移動電視新聞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地方?應當怎樣改進?
3.手機電視新聞的打造要從哪幾個方麵入手?
4.您認為電視新聞創新的路徑有哪些?
5.您認為電視新聞未來會發展成什麼樣的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