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有效利用“字幕”的表現力。字幕對於處於變化的收視環境中的觀眾來說,其重要性我們前麵有所論及。但是目前的移動電視並沒有把它充分地開發利用。筆者認為完全可以撇開影像單獨開一個“字幕新聞”欄目,既增加了信息的容量,又方便了受眾對信息的獲取。還可以在電視屏幕一側滾動播出各類字幕新聞,如氣象信息、交通路況預警信息、突發新聞、重要時事等,形成另一個信息通道,這個形式北廣傳媒移動電視已經在實施,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充分利用圖片衝擊力大,像素高容易分辨的特性來做圖片新聞。節目形態可以是資訊節目,也可以是小專題。
三、手機電視新聞
手機作為新的傳播終端,因其高效、便攜、及時、互動等特性,使人們隨時隨地發布、接收、處理和加工信息成為可能,公眾互動參與型的文化消費樣式,正借助數字化交流空間的崛起而發展起來,這將是一種不同以往的、向傳統媒體發起挑戰的全新的文化生產樣式。2006年2月6日,新華網刊登了2005年度中國流行語,在網絡通訊類流行語中,手機電視被排在首位。作為媒體業務個性化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手機電視正在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新媒體形態。
1.手機電視的界定
何謂手機電視?業內觀點不一而足。有的學者將手機電視看做是一項移動通信業務;有的學者則認為手機電視隻不過是將電視信號接收卡綁定在手機終端上,是手機功能的擴充和延伸;更多的人則把手機電視看做一種新興的大眾傳播方式。筆者認為簡單來說,手機電視指以手機為終端設備,傳輸電視內容的一項技術和應用,是利用具有操作係統和視頻功能的智能手機觀看電視的一項移動增值業務。根據媒介形態理論,可進行如下定義:利用手機終端接收活動圖像、聲音和數據的技術實現形式就是手機電視。
目前,手機電視業務的實現方式主要有三種:基於地麵廣播的實現、基於衛星廣播的實現和基於移動網絡的實現。
2.手機電視新聞的特點
隨著我國移動通信從2.5G向3G、4G的全麵演進,利用手機的視頻功能進行新聞播報和新聞采訪已經是很常見的事情。新華社專門為播放手機電視新聞打造了《新華視訊》,以近景鏡頭為主。目前通過手機電視還可以觀看鳳凰衛視、央視九套、央視新聞頻道等的同期直播。
由於傳播媒介的不同,手機電視新聞有其自身的特點。
(1)短小精悍
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個是手機電視在移動便攜性和生活連貫性上更勝一籌,因此,手機電視的主要應用場所集中在碎片化時間段,如等待中、路途中,再加上手機的待機時間有限,所以手機電視新聞的內容以直播、資訊和簡短的消息為主流。另外一個原因是現在大屏幕的手機還不是很普及,就算普及後也隻有七八英寸大,一般來說,在手機和MP4上播放的節目內容都是微視頻,由於屏幕小,屏幕的分辨率不高,長時間近距離觀看很容易引起視覺疲勞,所以手機視頻的最佳觀看時間大約在30秒至5分鍾之間。在5分鍾之內,手機電視新聞要做到盡可能短小精悍,因此調查性和深度報道的長篇大論就不適合手機電視新聞,而新聞資訊類的節目就比較適合。
(2)以中近景為主
由於手機屏幕較小,在傳統電視新聞中經常使用的全景和大全景鏡頭盡量在手機電視中少用,全景和大全景的鏡頭中畫麵主體不容易辨別,所以手機電視新聞的畫麵多用中景、近景和特寫。
(3)互動性
手機現在已經媒介化,手機電視的用戶不再隻是單純的受眾,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擁有多種身份,是有話語權的主體,手機電視中的不少新聞就來自觀眾自己的拍攝。而且手機電視用戶還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圖像等方式隨時與傳播方進行互動。
(4)個性化
信息服務的個性化、小眾化服務是新聞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方向。傳統媒體是把信息“推”給受眾,而擁有手機媒體的受眾對於信息則是采用“拉”的方式。手機本身就是個人消費品,基於手機的電視媒體自然更符合信息服務個性化、針對性的發展趨勢。現在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視向視頻運營方定製自己喜歡的新聞欄目,或者隨機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不僅如此,現在還實現了電視節目的點播——上海手機電視已有6個直播頻道、8個點播欄目可供用戶選擇,每天更新的內容在60到80條之間,主要包括社會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財經新聞、影視短片、音樂及一些廣播內容。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多手機信息服務都可以實現,比如用戶需求分析、信息定製、信息分類、自動分發、用戶反饋等。
3.手機電視新聞的製作要求
移動多媒體業務本質上就是要滿足用戶便利、快捷和個性化的需求,手機電視業務運營商需要提供更加豐富的內容,才能滿足用戶需求。手機電視業務提供的內容不應該僅僅是將普通電視節目搬到移動終端上,而是要結合此類業務特有的離散性、互動性和即時性使用特點,多開發一些適合在手機上傳播的新聞節目,保證用戶在閑暇時間內使用。根據研究,體育、新聞和財經類信息是用戶最需要的實時信息,所以手機電視應當把新聞資訊類視頻節目的打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內容來源多樣化
當前手機電視新聞的播出內容主要來自三個方麵,一是來自於對傳統電視新聞的剪輯、包裝和改造,手機電視運營商和電視台合作後,可以直播傳統電視台的新聞節目。二是來自於專門的手機電視內容供應商,由他們來製作符合適用於手機傳播的和滿足特定用戶需求的節目。三是來自於網絡視頻新聞。總的來說,沒有自采新聞資源的手機電視麵臨和移動電視同樣的內容匱乏的困局。我們要豐富手機電視新聞的內容,還必須從受眾的需求和手機的傳播特性出發,不能一味地照搬和挪用。要不斷轉換思維,製作和采集最適合手機播放的新聞。所以,我們必須用專業的態度和專業的技能做出專業的節目,組建專門的手機電視新聞采集製作中心和研發中心,製作出最適宜手機傳播的短、平、快的新聞。據了解,美國新聞集團有60人致力於手機節目的研發;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成立了生產原創手機新聞和娛樂節目的移動部;時代華納公司旗下的卡通網也在發展適合於手機播放的時長兩分鍾的娛樂短片。
另外,要注意內容的整合。手機電視新聞的個性化特征也決定了需求的多樣化,所以手機電視新聞節目的製作可以借鑒其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經驗,整合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的新聞資源。而關鍵是要將各方麵的新聞資源形成統一的標準,統一進行編輯、處理、檢索和儲存,以更便於受眾的查找、點播與互動。比如中國廣播網手機電視平台,早在2009年國慶60周年大閱兵之際,充分發揮快捷、普及、精悍的新媒體屬性,推出國慶專題《經典中國·輝煌60年》,在中國移動手機視頻平台上開設了專區,第一時間整合各方麵資源,及時全麵地展示了60年大慶的恢弘場麵,囊括了最新資訊、經典回眸、人物風采、國慶曆史、閱兵看點、各地盛況等各類主題。手機電視新聞特寫——《曆次國慶閱兵珍貴照》,是這組專題報道中較有特色的一個,挖掘了自新中國成立初至今,曆次大閱兵的32張珍貴老照片,讓新中國曆史上13次大閱兵的經典原貌再現眼前。
(2)內容呈現形式和包裝的差異性
視頻新聞在手機上呈現與在傳統電視上呈現差異很大,需要不同的拍攝以及後期製作方式。除了以上提到過的畫麵要多用中近景和特寫外,還需要考慮手機電視新聞的觀看環境。手機的便攜性非常強,所以要保證觀眾對手機電視在各種環境下的收看效果。比如說拍攝時要注意布光,因為手機屏幕大多數的分辨率還不會像傳統電視機那樣高,所以要盡量選擇色彩對比鮮明的場景,在後期製作時也要注意適當增加對比度,增大字幕的字號以及配音的音量。因為手機電視目前大多使用的是流媒體服務模式,所以為了保證播放時的流暢性,拍攝新聞時要注意鏡頭的運動不能過快。
(3)播出時段的調整
手機媒體有很大的移動性和便攜性,所以人們使用它的時間也呈現碎片化特點,傳統電視中所謂的黃金時間對它並不適用。一般來說,人們早上上班的路上和中午的午休時間,人們會很願意了解一些新聞資訊,所以在這兩個時段適合安排一些信息量大的新聞,播出時間可以稍長。另外傳播者經過事先充分的受眾調查,可以製定出一個時間分區,讓每一個時間分區內的新聞各有側重,以此來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