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現代大編輯部運作機製(2 / 3)

另一方麵,由於央視體製層級限製,不是每位記者都能夠自由地進入資源共享平台獲取信息。

2.鳳凰衛視

鳳凰衛視的大編輯部製也同樣是在對於突發性事件的一次次探索中建立和形成的。

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中,鳳凰衛視除了在香港設有記者外,還設有一個編輯部,編輯部裏有一個采編部,它是統一接收外部信息並向外派出任務的部門。

(1)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體現

①日常新聞報道

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大編輯部製更多地體現在資源統籌安排和集約化報道方麵。

由於資源和地理位置的有限性,鳳凰衛視在日常節目報道中注重發揮新聞製作部和新聞產出部之間的溝通協調功能。新聞中心主任、采訪部主任、節目中心監製在集中討論基礎之上對新聞線索統一安排、策劃,組織人力采訪報道。加強選題、線索的事前統籌功能,是鳳凰衛視在有限資源下的集約化生產秘訣。

②突發性新聞報道

在突發性新聞報道中,大編輯部製更多地體現在新聞的及時更新和節目形態的個性化編排上。突發新聞強烈的時效性和全時性要求媒體在報道時要注重滿足受眾24小時的要求。在突發性事件中,要盡可能零距離地把事件的進展展示給受眾,強調時間的縱深感和連續性。所以當突發事件來臨時,鳳凰衛視就打破日常報道的程序框架,充分發揮大編輯部的優勢。他們經常打破節目的常規設置,不間斷地播出事件進展的一點一滴和來自各方麵的反映。鳳凰衛視動員全台的力量和人員,乃至資料儲備,主持人此時也沒有固定的欄目和時間,需要誰上節目誰就上,需要幹多長時間就幹多長時間。而這一點,在我們內地的很多電台、電視台都是無法做到的。當然,這裏有人員水平、資料儲備方麵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體製方麵的製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在大編輯部的框架內能自由靈活地運用,以應付突發事件報道的不時之需。其流程演變為:

由此可見,在突發新聞的報道中,大編輯部就成為了一個小組織,記者、編輯和主持人等構成單位成為這個小組織內的元素,隨時根據事態進展和新聞報道的需要,自由組合、靈活調配,以達到不同元素之間的融合和運作。

(2)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特點

鳳凰衛視由於資源的有限性,所以在其大編輯部的體製下,更加注意內部主持人、記者的資源共享性,以及外部媒體之間的資源共享性。在這種運作模式下發展起來的鳳凰衛視,其大編輯部的資源共享特點被放大,同時這也是鳳凰衛視考慮的主要原因。

從內部來看,由於鳳凰衛視在以前的多次突發事件報道中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俄羅斯人質危機、阿富汗戰爭等,所以電視台內部的大編輯部製度也比較完善。在汶川地震的報道中,鳳凰的這種體製優勢就明顯地體現了出來,它有一個麵對突發事件的常規操作機製。首先是作出新聞判斷,想辦法把記者派上去,然後把從各個渠道以及前方記者得到的消息綜合到一起,再積累各方麵的參考意見作深入點評。

從外部來看,鳳凰衛視不僅靠自己的記者和網絡去發現采製新聞,他們還充分運用其他媒體的記者隊伍為我所用。很多時候,他們的新聞是新華社或光明日報等其他媒體的記者提供的,但是這不但沒有影響他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還讓人感到鳳凰衛視做新聞的靈活與大氣。因為,他們的準則是最快速、最全麵地告訴觀眾新聞發生、發展的進程,並隨時對已獲得的不夠完善的信息進行修正。媒體的外部聯動不僅沒有降低鳳凰衛視的影響力,同時還有效地利用了資源。可以說,這是鳳凰衛視采取的最成功的新聞運作機製之一。

有人曾說:“鳳凰的優勢在於‘說什麼’。”由於鳳凰衛視有個旨在打造一個全麵真實新聞頻道的目標,所以其內部的大編輯部運作機製更多地強調各方渠道消息的彙總。鳳凰衛視沒有央視龐大的記者網絡和新聞優先權,因而它在搜集信息時開始依靠各方渠道,既可以是頻道和電視台的常規合作單位,也可以是記者、編輯、主持人的個人信息網絡,所以鳳凰衛視的新聞采集和彙總就更加凸顯了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與此同時,鳳凰衛視背靠兩岸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融合環境又賦予其挖掘新聞深度和新穎角度的機遇。所以,在麵臨重大新聞報道出現同質化現象的時候,鳳凰往往能夠做到走差異化的路線,以新的角度和方式達到競爭的優勢。也正是因為要對新的信息和角度進行具有特色的挖掘,所以,鳳凰衛視就更加需要在新聞報道之初就有整體的規劃,這就對於大編輯部運作機製提出了要求——發揮大編輯部製度的統籌和彙總的功能。

2.國外大編輯部製運作機製

與國內的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相比,國外的大編輯部製應用時間更長,已經形成了大編輯部製的生產方式,而不僅僅是在突發性報道中充當應急報道機製的組成部分。

(1)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

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創辦至今,追求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一直就是頻道的宗旨和目標。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主管們常說,沒有什麼比真實生活更令人激奮、震驚和發人深省的了。所以,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也體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方麵,強調龐大記者網絡的自由流通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追求時效性的表現和要求。為了滿足每天滾動播出眾多新聞資訊的要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新聞記者網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號稱在事件發生的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記者。這種以高度現代化手段裝備起來的記者如同整裝待發的突擊隊,隨時準備開赴前線,在現場用鏡頭實錄下活生生的世界的變遷。所以,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新聞頻道中,大編輯部製的一個最大功用就是要使這些記者和工作人員可以在大編輯部的框架內自由順暢地流通。重視人力資源的溝通和共享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特點,也是現實需求。

另一方麵,追求新聞資訊的個性化運用是凸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專業、全麵的要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以新聞資訊的數量來支撐新聞頻道的日常播出和整體運作;以每條資訊的質量來打造專業的、全麵的新聞機構的良好形象。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大編輯部製強調針對不同的受眾群,個性化、深度開采節目資源,不僅節約了新聞資源和人力資源,同時也發掘了各欄目的個性化特征,形成多樣的新聞形態,豐富了節目資源。

(2)英國廣播公司

與英國廣播公司的大編輯部製相類似,英國廣播公司的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也同樣強調資源的協調溝通、共享以及信息的深度加工和自由變化。但由於英國廣播公司頻道本身的公營性質,所以其對大編輯部製追求的出發點不同。

一方麵,英國廣播公司強調新聞采訪中采訪部和製作部的溝通,形成報道合力,增加權威性。英國廣播公司新聞中心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成為廣播、電視合一的新聞中心,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就開始在中心的統一安排下報道新聞,並將采製回來的新聞統一置於新聞中心內,各頻道再從新聞中心挑選新聞。

另一方麵,英國廣播公司注重發揮新聞播出中采訪部和製作部的溝通,挖掘報道深度和廣度,提高報道質量。在新聞全球化的背景下,英國廣播公司新聞中心開始要求頻道的記者要有全球化的視角,同時采訪部和製作部之間要有溝通,以便在節目進行中既有現場的新聞消息,同時也有製作部所提供的背景和環境介紹,以豐富新聞內容,拓寬新聞空間。

其實無論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還是英國廣播公司,大編輯部運作機製在各頻道中的運用都已經形成了常規化和產業化的生產方式。人力資源、選題資源、新聞報道資源都在大編輯部的框架內自由流通和運用,形成了一條新聞大生產下的“新聞產業鏈”。

三、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現實考量

1.大編輯部運作機製存在的局限

無論是從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理論思考,還是從目前傳媒界的應用考慮,這種運作模式都成為了電視新聞媒體的主流組織架構和生產方式。但是,由於這種體製本身所存在的先天性缺陷,以及這種運作機製在中國傳媒業應用中遇到的問題都表明,目前中國電視傳媒業的大編輯部運作機製還麵臨著現實的考量。

(1)體製方麵

從體製方麵來看,采編分家的組織方式不適合大編輯部的內部溝通和安排。相對來說,在媒體中新聞編輯擔任的主要是把關人、負責人的職務。所以,記者和編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相對平等的關係,屬於編輯部管理的編輯更多的是從新聞欄目的編排方麵對記者進行指導,而不是從新聞內容上來指揮記者。因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編輯是指揮不了記者的,所以這也導致大編輯部運作機製在記者和編輯中很難達到真正的資源互通。

據中國傳媒大學朱羽君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中國廣播電視新聞改革”課題報告,在引自課題組對北京電視台新聞中心一位主任的訪談中說道:“記者歸采訪部管理,有的時候,記者科科長或采訪部主任為了保護本部記者的利益,記者發什麼稿子,他不進行管理,全部都報到編輯部去”,而站在主編的立場,“每一檔節目收視率提高或降低,直接影響他的業績,他恨不得所有的好稿都到自己的節目裏來播,他不會去拒絕好稿子……但是編輯認為是好稿子,對記者來說不一定是好稿子,為什麼呢?可能這稿子沒有利益……因此,在覺悟不高的記者身上會產生抵觸情緒,不願意去溝通,不願意去聽編輯指揮”。

目前中國電視頻道雖然采用的是頻道製管理方式,但實際在應用過程中,電視頻道內部還是有以欄目各自為政的情況。由於目前傳媒競爭的激烈化,電視頻道都實行了一定程度的末位淘汰製,重視欄目的收視率。所以,各欄目之間實際上也是一個競爭的關係。歸屬於各欄目的記者為本欄目和自身效益著想,往往不願意將采訪的資源給別人使用,這也導致了大編輯部運作模式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