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現代大編輯部運作機製(3 / 3)

(2)具體運作方麵

從具體運作方麵來看,我國新聞頻道的低生產水平製約了大編輯部運作方式的應用。恩格斯在《論權威》一文中這樣描述工業化大生產:“聯合活動、互助依賴的工作過程的複雜化,正在取代各個人的獨立活動。”

雖然恩格斯論述的是一種商業的生產方式、生產流程,但應用到傳媒領域來說,從綜合頻道到新聞頻道,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在經曆從作坊式生產到大生產改變的過程。

“地球村”的出現,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新聞開始走向規模化生產、流水線作業的局麵。要實現產品的快速、集約化生產,就要求新聞機構在實際應用方麵必須提高流水線的作業水平,也就是要做到產品的高速生產。

而就我國媒體的具體情況來說,新聞頻道的大編輯部運作中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麵的缺陷,限製了其生產水平的提高:

第一,記者的專業化程度不夠。就傳媒界的普遍情況來看,電視媒體的記者專業性不夠。由於目前中國媒體的記者數量不多,大多數的電視台就將記者一個人當兩人使。所以在傳媒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女人當男人使,男人當牲口使。”從這些對傳媒界工作人員現狀中就可以發現,電視台工作人員更多地疲於奔波在第一線,既要采訪、又要編輯。雖然這樣可以使得記者成為一個綜合性人才,但是也往往導致各工種的專業性得不到保證。

從國外的傳媒界對比來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和英國廣播公司的記者幾乎都經過專業培訓,而且年齡比我國記者年齡要大,社會閱曆更豐富。在關注2010年“兩會”的相關報道中,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記者一個人分飾三角的新聞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雖然同樣是記者一個人來獨挑大梁,但是比較之下可以發現,這些可以擔此大任的記者往往是經過了多年的新聞專業培訓的,同時,是對所報道的主題內容研究頗深的人物。而且,這種報道方式在國外采用時基本都是應用在對國外新聞的報道中,為了節約人力資源而不得已采用的方式。而這些新聞傳回去還是得經過專業編輯的修改,進行更加專業化的包裝的。

我國電視新聞記者大多是不諳世事的畢業生,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在人員又不足的情況下,這些記者往往就開始按照自己的理解來報道新聞,沒有與編輯溝通,往往采回來的新聞無法被別的欄目所用。這同樣導致了大編輯部的資源整合功能沒有得到發揮。

第二,編輯部的專業化程度不夠。新聞頻道在頻道製的管理方式下,往往會通過編委會或例會的方式來探討選題、人員、設備的安排和調度。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編輯部很難真正通過每天或每周的例會討論出各種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安排。當然,從突發性新聞報道上來看,新聞頻道的編委會還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快速組織人力、物力,完成集中統一安排報道的目標。但從日常的新聞報道中來看,新聞頻道的編委會卻不一定能起到有效的調度、整合作用。

一方麵,編委會成員一般兼任采編部門、欄目的領導,在每天有限的會議時間內,隻能決定當天的重點選題內容和大體報道方向,很難考慮到具體的製作細節。“每天發出的稿件可能有七八十條,你挨個過來討論,這條發多長,那編務會能幹別的嗎?隻能抓大事,不能抓小事。但是細節問題影響全局,……整個運行管理工作如果有一些無法解決的矛盾的話,就會影響整體。”另一方麵,編委會流於形式化,內容老套。例如在有些地方電視台,“每天都開編前會,但編前會的作用並沒有真正發揮出來,前後期沒有形成合力,主要考慮的是資源怎麼調度,派車派記者,對選題安排缺乏琢磨,比較粗放”。

第三,編輯的專業化程度不高。大編輯部運作機製模式下更加強調編輯的策劃和組織能力,發揮編輯的主導功能。而在中國電視頻道的運作中,編輯的功能更多的是對記者采回來的素材進行深加工、安排播出等,編輯的策劃、組織功能沒有得到體現和發揮。這種現象其實有兩方麵的原因:

一方麵,編輯的自身專業技能不夠。大編輯部中的編輯實際上就是新聞策劃和安排的主腦人,所以要求編輯具有很高的新聞敏感和政治覺悟,能夠宏觀地把握事情動向。而在中國電視頻道中,編輯往往無法達到這種程度。另一方麵,評價體係欠缺。在大編輯部的運作模式中,編輯從事的腦力勞動實際上更加複雜,所以一個必要的考核機製和評價體係才能激起編輯工作的熱情。而在中國目前的環境下,這種體係尚未建立。

2.大編輯部運作機製障礙的解決途徑

(1)發揮編輯部的整合功用

一方麵,編輯部要發揮對重大選題資源的整合作用。編輯部需要對媒介資源進行全麵的彙總整理,對重要事件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選擇重要的新聞素材安排記者報道。這就要求編輯部的工作人員必須具有對形勢的判斷力,對事件的審視力和對資源的整合力。另一方麵,編輯部也要發揮對於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的整合作用。編輯部應該在已經選擇了重大選題的基礎上圍繞選題進行公共資源的調配。哪些人到現場拍攝重大新聞、哪些人在網上查閱新聞背景資料、哪些人到現場拍攝深度報道、哪些人準備評論員短評,需要做到統籌安排、合理分工。

(2)發揮大編輯部內各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性

在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之下,編輯部要進一步明確各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強化各崗位工作人員的專業性。麵對統一的資源平台,大編輯部內的崗位可以分為策劃、主編、責編,圖畫編輯、錄像編輯、文字編輯等具體工作。策劃負責挑選話題、新聞點,與主編討論通過後,圖畫編輯負責每一條新聞的配圖,包括一些關鍵點的圖畫效果,錄像編輯負責收集地方台傳來的相關報道,修改其中不符合欄目播出要求的部分,文字編輯負責統稿,再由責編整體協調串聯。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崗位各有分工,但時刻保持相互溝通、互相調整的狀態,對待同一內容,會整合不同崗位的資源進行處理。

一要重視攝像、後期編輯、導播等技術型專才隊伍的建設,提高新聞素材深加工的效率。二要加快培養“專家型記者”。每類記者在各自的行業中都能各司其職,能夠快速、有效地采製新聞,又能對新聞進行深度分析和加工。

(3)提高大編輯部內部的流通性

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最大作用在於資源的整合,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所以,為了提高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有效性,加強內部的資源流通和共享,就必須從規範性和熟練性著手:

從規範性的角度來說,目前幾乎所有的新聞頻道或者新聞欄目都有自己的規範性手冊或者守則。而在大編輯部的運作模式下,《采編手冊》也就更加有了實行的必要。采編統一規範或守則既有助於規範新聞生產流程,形成係統化的組織條例,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有利於大編輯部建立人員工作標準,提高人員的理論素養和技術水平。

從熟練性的角度來說,實行輪崗製的新聞頻道人員管理模式是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鍛煉編輯記者的方式。以《法製在線》為例,某一位記者一個月中會輪到十個責編班、五個錄像編輯班、五個策劃班,這種輪崗自然會讓記者快速熟悉欄目的各個方麵,在具體工作中能更好地整合其他崗位的資源。

(4)提高大編輯部內部體製的規範化

“大編輯部”發揮效率的核心是讓編輯主導新聞生產,由於行政分治,“編采分離”變成“編采隔離”。解決這個矛盾可以從平麵媒體的采編聯動改革得到啟發。報紙的編輯除了負責版麵內容的組合外,還為記者采訪報道設計思路,安排內容。所以,在報紙中,編輯更多地承擔著負責人的工作。對於記者的采編思路、采編作品要進行雙重考核。應用到電視行業來看,新聞記者和主編關心的是不同的個體,一個是單條新聞的新聞點,一個是整體欄目的收視率,兩者之間的交流又由於行政劃分而被打亂。所以,隻有發揮大編輯部平台的資源共享性,打通記者和主編分屬不同部門的條塊分割,才能將編輯部的綜合意見告訴記者,記者也才能更好地貫徹領導的意圖,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

(5)發揮共享平台的有效性

目前,中央電視台建立的“Desk”平台即是一個新聞資源共享的平台。而新華社的影像文字資料庫就是一個大編輯部的資源平台。新華社眾多分社采製回來的文字報道、圖片、影像都放置在新華社的共享係統內。新華社的任何一個員工都可以根據自己ID的權限去選擇相應的素材,根據欄目的定位和主題的要求進行深加工。比較報紙文字報道來說,電視的畫麵拍攝更需要耗費人力物力,所以更需要節約成本的類別。在這種共享的製作平台上,不僅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化使用,同時由於人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事件現場,也可以加強電視新聞的接近性和時效性,凸顯新聞價值。

本章小結

近年來,隨著各新聞頻道的多次改革,大編輯部運作機製逐漸成為了繼中心製到頻道製管理體製改革之後出現的新方式。無論是對人力資源、新聞資訊的事先統一調配,還是事後在新聞資源共享係統中各取所需“深加工”,大編輯部運作機製都能夠更好地實現人力資源共享、新聞規模化生產、節目特色化傳播、采製能力提高等新聞改革目標。

從新聞組織管理體製的曆史沿革來看,大編輯部製的出現是曆史的規律和時代的要求;從世界電視新聞頻道的現實環境來看,大編輯部製的應用是內外需求的產物。所以,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也將是未來電視傳媒的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內的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仍然麵臨著體製性和現實應用方麵的障礙。但是,隨著電視傳媒改革的逐步升級、大編輯部機製的逐步完善,我國電視傳媒大編輯部製的新聞生產方式將是必然的趨勢。

思考題

1.如何理解電視新聞機構內部運作機製?

2.大編輯部製有哪些優勢和缺陷?

3.中外大編輯部運作機製有哪些不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