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現代大編輯部運作機製(1 / 3)

一、大編輯部的界定

“大編輯部”思路的核心就是設立作為整個頻道大腦和神經中樞頻道編輯部,以頻道為管理單元,協調選題策劃,靈活調度記者,整體把握各新聞欄目對重大事件的報道。

設立了“大編輯部”,麵對日常的節目報道,新聞頻道所屬的各個部門各個欄目組要在頻道編輯部統一協調和整體把握下,根據各自欄目的特點定位,使其節目的內容、形態、風格要符合頻道的整體要求。

頻道製要求集團在掌控整體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對各個頻道實施統籌管理。

為進一步增強資源整合的能力,電視媒體要求把各個頻道的所有資源作為整體來規劃和安排,以解決原來同質同構、資源流失、頻道內耗的“老大難”問題。因此就需要建立一個統籌規劃管理層,加強頻道之間的聯動與合力,實現資源的合理分布,以減少重複勞動帶來的資源浪費。比如就央視而言,大編輯部運作機製就是要求各專業頻道無條件地服從台裏對於節目資源的統一調配。在編委會的統一領導下,建立服務於全台的新聞采集機構,向各頻道提供新聞等舉措。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心製的集中統一管理方式,強化了台裏高層的管理力度。

1.大編輯部運作機製出現的原因

首先,頻道製的扁平式管理產生資源共享障礙,為大編輯部製的產生提供內部需求。扁平式的管理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單個頻道的作用和優勢,但也同時導致了電視台統一管理的障礙,集中調配的優勢難以發揮。新聞資源不能共享、利益不好調配都成為頻道製下的弊端,於是,“台中台”的出現也就成為必然。

其次,外在激烈的競爭環境要求形成資源產業鏈,為大編輯部製的產生提供外部需求。電視台為了應付持續變化的競爭條件,各頻道之間必須加強銷售環節和供應管理,以便形成通暢的產業鏈。所以,電視媒體都開始將各個頻道相對獨立的信息化孤島連接在一起,建立起一種跨頻道的協作,以此來追求和分享市場機會,做到資源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

最後,電視大生產方式要求新聞資訊的規模化整合,為大編輯部的產生提供宏觀背景。在電視台規模化的目標之下,過去相對分離的業務過程必須要集中起來,以增強供應鏈在大市場環境中的整體優勢。所以,這就需要一個統一管理統籌的部門或機構,對整體的資源進行整合和集中調配,發揮中心製整體管理的效用,同時又利用頻道製單個發展的優勢。

2.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產生曆程

1999年,福建誕生內地首家新聞頻道,提出統籌安排。“一個記者采訪的新聞,各欄目如需要都可以使用,……值班主編對當天播出的所有節目可統籌安排,必要時有權中斷正常播出,插播突發性事件的報道。”

同年,央視新聞中心《現在播報》嚐試設置“編委會”。此後,一些地方台也開始形成條線分割與流程操作相結合的生產模式。終於,2003年央視新聞頻道開播之後,欄目化管理下各自為政與頻道整體協調要求產生了矛盾,於是,“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也就開始在央視內部實施起來。

3.大編輯部的結構

從大編輯部的構架中,我們可以看到,大編輯部實際上也是中心製和頻道製的結合,而不是對某一方麵的偏頗。大編輯部方案既考慮了頻道製的要求,又保留了中心製的部分架構,對新聞資源采取統分結合、科學配置的整合方式,該在全台統一的,就在全台實行統一管理;該分開至各個欄目的,就分開至各個欄目;該統一到頻道的,就統一到頻道中來。也就是說,大編輯部就像一個新聞彙總的地方,既實現了全台資源的共享,又有利於頻道整體形象和實力的提升。

4.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類型

一種是“配菜”的方式。召開“編委會”或每周例會,主編和各職能部門的負責人集中討論頻道新聞資源的調配、選題的策劃和業務的開展工作。

另一種是“烹飪”的方式。設立部門的公共服務係統,將記者采集回來的新聞資源放置在係統中供整個頻道和整個時段共同使用。這種方式實際上就是把記者所采集回來的新聞素材根據不同的欄目定位和節目時間安排來具體設計,是對初加工的素材進行深加工的方式。目前,中央電視台的新聞頻道和新華社的視頻部采用的都是這種工作方式。

5.大編輯部具體操作

(1)常規節目的操作

在大編輯部的製度下,采訪部和製作部之間就存在一個新聞彙總的中心——大編輯部。在常規的電視新聞節目中,大編輯部能很好地協調各部門之間的人力資源調配。每天早晨,各部門負責人聚集在一起開會,確定選題。拿到選題的采訪部就去搜集資料和進行具體的采訪拍攝,而製作部就根據這些選題的性質做一些案頭工作。傍晚,采訪部的記者將采訪到的新聞素材拿回台裏,製作部的工作人員就開始根據每條新聞的性質進行後期編輯,製作完成後播出。

在日常節目的操作中,大編輯部的作用在於防止各部門之間人力資源的浪費,避免在同一個新聞現場同時出現同一台不同欄目的記者。所以,在日常節目的製作過程中,大編輯部的管理運作方式,使得新聞生產的采、編、製、播四個部分嚴格按照現代社會化分工的生產方式開展。采、編部分由新聞中心統一控製和管理,製作部分由各欄目負責,播出部分由頻道負責。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效地提高了新聞的製作播出能力。

(2)突發事件的操作

在麵對重大突發事件時,由編輯部牽頭,打破部門與部門、欄目與欄目之間的劃分,調集全頻道的力量,集中策劃、重點運作、分工合作,步調一致,對重大事件作連續跟進式的報道,全麵提高了快速報道和直播的能力。

6.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優勢

大編輯部運作機製的出現是在新聞管理體製改革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展開的,吸取了中心製和頻道製的優勢,是對這兩種體製的補充和修正。

優勢主要體現有三點:

第一,實現資源的最大化使用。無論是在記者采編之前的集中統一安排,還是在新聞采製之後的分類加工使用,大編輯部運作機製實際上都是在人力資源、素材資源、時間資源上的集約化管理,實現新聞生產流水線作業的最大化資源利用。

第二,實現節目的個性化特點。大編輯部的運作方式下,頻道負責人或者欄目負責人在安排記者采製新聞時可以根據記者的個人特色、記者所處的時間地點等有利因素來安排人員采製新聞,有利於實現節目的個性化和時新性。另一方麵,當記者采製新聞回來後,不同的欄目可以根據各自欄目的定位、受眾的要求、欄目時間的長短來對新聞素材進行深加工,因此也有利於使節目和欄目的定位、頻道的定位相符合,使信息傳播更加有效。

第三,實現頻道交流的最暢通化。在大編輯部中,各欄目實際上是互通的,不管是欄目主編還是頻道主任,在集中討論資源配置時都可以達到信息的互通,對人力資源和頻道資源實現合理配置。

但與此同時,從大編輯部運作機製近年在我國的實行情況來看,還是存在一定的弊端。這一點在本章的最後一節再詳細敘述。

二、中外電視新聞頻道大編輯部機製比較

新世紀的媒體環境下,由於受眾更加重視電視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全球大多數的電視新聞頻道都已經或開始實行大編輯部的運作機製。但不同的媒體在采用大編輯部運作機製時又有不同的原因考量和作用體現。

1.國內大編輯部製運作情況

(1)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

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大編輯部的形成就是建立在一次次的突發性事件報道基礎之上的。我們先看幾個例子。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後,中央電視台迅速推出直播特別節目《關注汶川地震》,以同一主題不間斷播出,對白天和午夜時段實施了直播全覆蓋。自5月12日22∶00起,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還與新聞頻道實現了同步並機播出,對汶川地震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直播。這種高強度的及時報道在第一時間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使受眾充分知曉大地震給自己身處的環境造成了多大的影響,了解整個地震災情的傷亡情況和救援中出現的感人事跡,在很大程度上穩定了人心,激揚了人民遭受大災以後的誌氣。

在央視汶川地震的報道中,剛開始由於通訊不便,很多記者都是在欄目化的操作體係之下,有的還沒有跟節目聯係就到了現場,但是到了現場又和節目演播室聯係不上。但是由於有了香港回歸和“嫦娥”衛星升空直播的經驗,央視新聞中心很快就啟動了大編輯部製的運作模式,內部人員基本上是上午10點開會,彙總信息。然後以專門的連線組給前方記者打電話。以晚間新聞作為彙總,前方記者快速地將現場救援隊的狀況發回後方編輯組。同時後方有專人收集震級、震感方麵的資料,做成一個地圖,標明各地震級,把各個省市的記者電話連線做成采訪,進行綜合性的報道。

包軍昊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欄目本身也有一個雷達機製,一旦發現新聞熱點就能做出快速反應。新聞中心包括采編部、新聞專題部、社會專題部等部門,平時各自為政,這時決定誰連線都是由導演組來統一負責,我們有專門的小組來編串聯單。”

近年來,隨著央視新聞頻道的多次改革,內部大編輯部製度也趨於完善。包軍昊在采訪中還說道:“香港回歸的時候也是連續72小時的報道,但是這72小時是之前已經安排好了很多記者。香港72小時屬於有計劃的報道。‘嫦娥’衛星升空的直播和汶川地震的報道還不是一個狀態,不是整個新聞中心動起來。汶川地震的報道是完全意義上的打通。”

從香港回歸報道、嫦娥衛星升空報道到汶川地震報道,央視新聞頻道在突發性事件中開始能夠熟練地運用大編輯部運作機製來進行集約化報道和個性化加工。但在日常的新聞報道中,央視新聞頻道仍然是以欄目各自為政,並沒有實現有效的合作和共享。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方麵,由於新聞資訊的紛繁複雜,每日例會的召開往往隻能對重大主題報道進行討論,無法對所有的新聞資訊進行人力、物資的集中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