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電視新聞訪談(2 / 3)

(2)展現訪談過程,以人際交流為主要形式,節目更有感染力

訪談節目是一種過程的記錄,以人際交流為節目的主要形式,這種口語化的對話更有人情味,更具感染力。在主持人與嘉賓一對一或一對多的訪談中,或者在嘉賓、觀眾、主持人對話題的討論中,形成了一種“談話場”。隨著訪談的深入,嘉賓或觀眾在談話場中伴隨著情緒的積累,很多人會談得越來越自如、越來越深入,尤其在人物類訪談中,嘉賓與主持人的信任度慢慢增加,很多人會更加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談話節目中觀眾受現場氣氛的影響,也會變得更加踴躍,講自己的經曆,輕鬆幽默的談話氛圍還會給觀眾帶來一份好心情,在這種輕鬆的討論中有自己的一份思考。在專訪中,主持人是在替觀眾向嘉賓提問,主持人仿佛是觀眾的眼耳口鼻,以第一人稱的經曆帶給觀眾在現場與嘉賓交流的體驗。嘉賓在對主持人說,就是在對觀眾說,這種人際交流的狀態更加真實。沒有預演,不是講大道理,而是第一反應,是一種聊天、對話,是一種過程的記錄。也許訪談節目的形式不多,但是人際交流的魅力卻讓它擁有旺盛的生命力。

(3)談話節目大眾直接參與度高

大眾直接參與話題討論是談話節目的一大特色,現場觀眾為談話節目帶來了活力和新鮮血液。觀眾直接參與節目使節目形成了一種互動的氛圍,談話節目不是一言堂,也不是嘉賓的發言專場,而是具有開放性、互動性的對話交流。觀眾的直接參與給節目帶來了新鮮的一手材料,為節目增加了不同的觀點,觀眾講述的不同的故事,使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充實。

另外,觀眾的直接參與還豐富了節目形式,使節目變得更加靈活多樣,例如,在《小崔說事》2010年7月4日的節目“大話足球”中,主持人崔永元邀請四位現場觀眾上台來玩桌上足球,崔永元解說這場“足球賽”,足球評論員李承鵬評論球賽,節目以這種方式讓大家對足球評論員的工作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在聊2010南非世界杯的時候,主持人請現場觀眾吹響“嗚嗚祖啦”,大家一起對“嗚嗚祖啦”最初的用途做猜測,最後請李承鵬揭曉答案並作解釋。這樣,節目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不僅形式多樣,現場的氣氛也更加活躍,觀眾不僅是聆聽者,更是節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新聞訪談類節目的要素

1.話題

新聞訪談節目的話題選擇至關重要,談什麼、聊什麼是節目展開的基礎,所以訪談節目的話題一定要有價值並適合節目。我們在選擇節目話題時,可以從當前的熱點事件、熱點人物、社會現象中去尋找,話題要具備一定的新聞性和大眾關注度。當然,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話題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對觀眾負責。觀眾關心的話題是我們需要訪問、需要解析、需要討論的。在此,可以引用前麵提到的《實話實說》“為什麼考英語”這期節目中主持人和晶的結束語來說一說訪談節目話題的選擇:

“如果學以致考,已經給我們這一代人帶來了痛苦,希望不要再彌漫到下一代人身上去,其實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說你們實話實說每天在談的什麼話題,我說有的時候談的什麼話題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為什麼要談,也就是說學英語你學到什麼程度上這個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想一想最初的那個想法,我們為什麼要學。”

所以,我們在考慮節目的話題時,首先要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談,談的價值何在——話題是觀眾想了解的內容嗎?話題是我們國家改革發展中需要討論的問題嗎?話題關係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嗎?針對這個話題做訪問或者討論能為觀眾帶來什麼?多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談這個話題、談這個話題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做出選擇。

其次,話題的選擇要考慮節目的定位。節目的定位不同,話題的選擇也不同。像央視財經頻道的《對話》節目,定位於“高端精英談話節目”,談的多是與經濟、金融有關的話題。比如:

2010年7月19日,自主創新提詞器

2010年7月18日,新李寧

2010年7月11日,征戰新興市場

2010年6月20日,尋找瑞典創新基因

2010年5月9日,尋找中國動漫世界語

2010年4月25日,解密首席財務官

我們看到,《對話》節目的話題緊抓經濟領域,探討企業成功的秘密、解析當前的經濟熱點,比較高端。而如《麵對麵》、《新聞會客廳》、《風雲對話》等節目,話題的新聞性就更強,談的多是當前的新聞事件。《名人麵對麵》、《楊瀾訪談錄》、《魯豫有約》、《今夜秀》等以人物為中心的訪談節目話題則側重於人生體驗。此外,北京電視台的《養生堂》則從更加細分的定位,從健康知識和健康文化等角度確定談話議題。

另外,我們還要考慮話題是否容易展開。所訪之事嘉賓是否願意談、是否適合口語表達、是否可以構成一個專題,所談之事是否適合大家討論,是不是具有多方麵的觀點,能不能引起大家討論的興趣等等。

2.訪談參與者

在電視專訪中,訪談參與者主要是采訪的嘉賓;在談話節目中,訪談參與者主要包括嘉賓和現場觀眾,另外,訪談節目有時還會插播提前錄好的采訪錄像,錄像中的被采訪者也算是訪談參與者。那麼節目應當請誰來參與訪談?訪談參與者又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在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節目信息的主要來源。選誰做訪談嘉賓,要依據節目的主題而定。如果是以事為中心的訪談節目,嘉賓的選擇則可以按照我們在第三章第二節提到的“同心圓”理論來選擇,即當事人、目擊者、知情者、參與者、研究者和關心者。

采訪報道新聞事件,當事人是最核心的人物,在訪談節目中,如果能采訪到當事人,我們可以獲得第一手的材料,例如《新聞會客廳》“張海超:開胸驗肺的自救之路”這期節目,主持人李小萌來到張海超的家裏,聽張海超講述他為拿到職業病鑒定書而選擇開胸驗肺的艱難自救之路。新聞當事人的話語真實感強,最具感染力,了解事件真相,選擇新聞當事人作為訪談對象,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其次,目擊者屬於新聞見證人,知情者、參與者、研究者都屬於長期關注事件的人,可以為新聞事件的解讀提供更多信息、更多觀點,所以他們也是新聞訪談節目嘉賓選擇的主要對象。例如,《新聞會客廳》“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這期節目,分析的是北京科技大學發生的大學生搶銀行事件,節目請來了這名大學生的兩位同學來到演播室。通過主持人與知情者的聊天,我們知道了這名大學生家境貧寒,在上學期間打工賺錢,結果由於打工耽誤了學業,因為考試掛科、舞弊等原因延期畢業,又因為延期要自己交學費、自己租房子,繼續打工賺錢,最後延期兩年仍然沒有拿到畢業證的經曆。通過這位大學生同學的講述,我們了解了他的性格、心理和他對家人的歉疚以及生活、學習給他的壓力等等。在節目的後半段,節目又請來了福特基金會提高貧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負責人蘇文平教授作為訪談嘉賓,請她從一個老師、一個研究者的角度解析事件原因,探索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途徑。

最後,事件的關心者可以成為談話節目的現場觀眾而參與到節目中來。談話節目需要熱心觀眾的參與,需要有更多的人來參與現場討論,事件關心者雖然與事件沒有直接聯係,所掌握的信息也不如研究者權威,不適合作為訪談嘉賓,但關心者的現場參與可以有效地提高談話節目的可看性,可以從關心者自己的角度談對話題的認識,為節目增加多樣化的觀點和故事。當然,由於節目嘉賓有限,當事人、見證者、知情人、研究者中沒有機會作為嘉賓發言的,也可以作為現場觀眾或場外采訪的對象參與到節目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