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基礎部 牟炳楠
摘要:大學生作為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存在著缺乏衛生常識、自控性差、情感豐富、成長環境不同等特點,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性生理健康、飲食與環境衛生等專題性教育。本文根據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現狀及獨立學院特點論述了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關鍵詞:獨立學院 發展性 心理健康
近年來,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院校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機會,在我國高等教育多樣化和大眾化進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然而由於獨立學院所收生源良莠不齊,發生的由心理性創傷所引發的事故比例遠高於重點及本科院校。如何減少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就是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所在。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為幫助大學生圓滿完成各自的心理發展任務,妥善地解決大學生各階段的心理矛盾,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適應社會,促進大學生人格完善和潛能開發而進行的教育活動。他與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又稱矯正性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對象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其目標是開發個人潛能,提高心理素質,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良好習慣,避免心理疾病的發生,其手段為多元化的引導措施和校園文化的熏陶。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等方法能夠幫助少數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渡過心理困難時期,但它忽略了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從調適性教育為主轉為發展性教育為主,關注所有學生的心理健康,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促進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麵發展。
一、獨立學院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高校開始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各高校紛紛設立心理谘詢中心,聘請心理學教師和專家,著手心理健康教育的隊伍建設,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困惑。但這種心理健康教育還處在治病救人的調適性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各項工作中的地位以及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要求高校必須以發展性教育為主,以調適性教育為輔。
(一)從素質教育的要求來看,心理健康教育應當麵對全體學生
大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培養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學生的素質不僅包括生理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包括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教育不僅要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還要著力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麵健康發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麵對全體學生,開發他們的潛能,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即開展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而不應當僅僅麵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停留在調適性教育階段。
(二)從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上來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充分發揮其發展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麵對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困惑具有調適作用,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消除心理疾病,另一方麵它還可以提高心理亞健康和健康的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他們身心長期保持健康發展,減小心理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具有一種對健康的積極向往,一種希望發展,或希望人的各種潛力都得到實現的衝動。”馬斯洛設想心理工作者要是把更多的精力用於幫助健康人,而不是幫助嚴重患者,那麼少量的時間就會有更大的收獲。馬斯洛的觀點告訴我們,心理健康教育應重在發展和預防,而不是矯正和治療。從長遠來看,發展性教育比調適性教育的意義更重大,它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學生的心理需求,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使學生終生受益。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有利於減輕調適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負擔。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必然會使調適性教育的任務更加艱巨,也不利於整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長期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