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大學融智學院 彭子洋
摘要:西方經濟學是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重要的基礎理論課。由於這是一門係統性和理論性較強的課程,不少學生有畏學和厭學的情緒,導致及格率較低。本文從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的反饋角度分析了《西方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改革措施與思路。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中學 大學
西方經濟學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門社會科學,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作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從內容上西方經濟學課程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部分,開設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的認識,並鍛煉學生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如何教授好這門課程,使學生對西方經濟理論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識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運用有全麵的認識和理解,是經濟學教學麵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西方經濟學的授課對象主要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學生,他們還保持著中學學習的方法和特點,因此,提高對中學與大學這兩個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教學層次的認識,對提高西方經濟學教學質量,提高西方經濟學考試合格率,非常重要。
一、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於西方經濟學要麼厭學、覺得枯燥無趣,要麼是覺得學習難度較高、對其有恐懼心理,要麼是上課聽得懂、做起習題來就摸不著頭腦,其結果就是絕大多數學生自我感覺沒有達到較理想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效果,與其他課程相比最終考試的合格率也較低。究其原因,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手段、學習方式以及教學效果的反饋方式等方麵,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教學目的
中學是基礎性教育,中學教育強調學生會用書本知識解題,讓學生經過一係列的嚴格訓練,順利通過高考選拔,進入大學學習,最重要、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高考。所以,中學老師的一大教學任務就是教會學生怎樣在最快的時間內得到最確定的結果。但是大學的西方經濟學,開設其主要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市場經濟基本理論的認識,並鍛煉學生一種全新的思維模式;同時,它還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類其他多門專業課的基礎,如財政學、貨幣銀行學、國際經濟學、投資經濟學等。因此在大學階段簡單基礎理論的記憶不是學習的目的,而在於提供給學生與實際經濟社會密切相關的、大量的概念和理論模型,讓學生能對基本經濟現象有比較透徹的認識和一定的分析。同時掌握該課程獨有的邏輯分析方法,更有效地學習本科階段的其他相關課程。
(二)教學內容
中學教育最中很多知識蓋棺定論,學習內容是基礎性、廣泛性的知識,學生往往認為書本上的知識點,就是不可動搖的真理,所以他們強調死記硬背。而西方經濟學主要給學生完整介紹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體係與分析方法,內容廣泛、實用,涉及經濟生活的方方麵麵。既包括以個體經濟為研究對象,以價格理論為核心的微觀經濟學,涉及供求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市場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市場失靈理論等。也包括從整體經濟角度出發,以凱恩斯宏觀經濟理論為核心的宏觀經濟學,涉及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等。這些理論均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尤其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的經濟學理論,如價格理論、消費理論、生產理論、市場理論等經濟理論對市場經濟活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這就要求學生除了掌握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其能對其進行運用,解釋、分析甚至預測經濟現象。所以,實現學生順利從中學“真理”到大學西方經濟學,由不變到變、由整體到局部、由“理想狀態”到“真實狀態”,是大學學習轉變的關鍵所在。
(三)學習方法
西方經濟學的授課對象主要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學生,初入大學的學生身上帶著中學較深刻的印記,表現出對大學學習諸多方麵的不適應。學生在中學時代的學習大多是被動的、“保姆式”的,是在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敦促下進行的。而在大學階段卻是自由的、主動的學習,完全靠的是學生的自製能力。特別是在學習方法上,學生還是慣承過去那種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方式,而從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看,該門課程具有理論比較抽象、圖形較多且複雜、數學知識運用頻繁等特點,因此,用中學學習方式學習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必然不盡如人意。因此提高學生對西方經濟學的興趣,使學生在課外能夠積極主動學習經濟學知識是大學西經經濟學教學的另外一個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