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油鬆樹種(三)(1 / 3)

第五節育苗、造林、撫育間伐

一、育苗

造林用的油鬆苗木,可分為裸根苗和容器苗兩種。裸根苗主要在苗圃地上培育,圃地又分為苗圃地、大田和山地育苗;容器育苗主要采用營養杯、營養筒等容器育苗,利用容器育苗成本較高,但在土質較差的造林地上采用容器苗造林成活率高。下麵簡單介紹一下裸根苗的培育方法。

(一)苗圃地的選擇、整地和作床。

苗圃地應選擇排水良好、灌溉方便和地勢平坦的土地,土壤質地以沙壤土或壤土為宜,避免粘重土壤。不能選擇鹽堿地和PH值過高的土壤。育苗地土質的優劣與前茬農作物有關。如果前茬為蔬菜地,最好用山皮土改良一下,確保苗木正常生長和增強苗木抗病力。

苗圃整地以深耕為宜,深度一般為20—30厘米,第二年春季再淺耕一次並耙平。應施基肥,可用堆肥、綠肥、廄肥,每畝可施2500—5000公斤,同時可施過磷酸鈣,每畝20—25公斤。

作床:油鬆耐水性差,對土壤通透性要求較高,所以苗床多采用高床。床麵高出步道15—20厘米,床麵寬1米左右,步道寬40厘米左右。在旱地少雨的地方也可采用低床。大田育苗亦可采用壟作,一般壟底寬60—80厘米,壟高15—20厘米,壟麵寬15—20厘米。壟作育苗主要有利於側麵灌溉,全麵灌透水,也便於機械化作業。

(二)種子質量及種子處理

種子質量主要指播種質量和遺傳質量。目前根據我國的林木良種化水平,尚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一般采用表現優良的種子。首先應根據國家《林木種子法》關於油鬆種子質量標準執行。

1.播種前催芽播前催芽的目的有二:一是打破某些休眠種子的休眠狀態,促其發芽;二是促進一些不休眠種子的發芽,使其發芽迅速而整齊。為了打破休眠,特別是生理休眠,典型的方法是層積催芽。層積催芽的來由,是因為最初都是在田間挖一個坑,分層將沙(或其它持水而又能通氣的介質)和種子混放,在0—5℃的低溫條件下,以促進休眠種子的轉化,克服休眠狀態。目前,一般凡能給予濕潤、低溫條件的催芽措施,盡管不一定將種子和介質分層放置,也都稱為冷層積法。雖然種子並沒有休眠特性,但為了促進吸水過程,常常采取溫水浸種催芽的辦法。將種子放在40—50℃的溫水中,自然冷卻一晝夜後,然後撈出,放在溫暖處催芽,每天用溫水淘洗或噴灑1—2次,待少數種子開始裂嘴時即可播種。

2.土壤和種子處理土壤處理(土壤消毒)是預防病蟲害,促進苗木健康生長的基礎,必須予以充分重視。最常用的化學藥劑有福爾馬林、硫酸亞鐵、辛硫磷、五氯硝基苯混合液等。福爾馬林特別適合於質地細和碳酸鹽含量高的土壤。福爾馬林溶液的濃度為1—4%,一般最常用的為2%。在播種前10—20天,每平方米施用50毫升福爾馬林(加水5—10升),灑在苗圃地上,用塑料布覆蓋,在播種前一周打開塑料布,待藥味全部散失後再播種。種子消毒可用福爾馬林或高錳酸鉀等。將種子浸在0.15%的福爾馬林溶液中15—30分鍾,取出後密閉2小時,然後將種子攤薄陰幹,即可播種。

3.播種油鬆育苗一般為春播。由於各地氣候不同,播種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種應適當早播,既有利於苗木發育,又可減少立枯病的危害。

播種方法分條播和撒播兩種。條播時,條距15—20厘米(每平方米苗床5—7條),播幅5—7厘米。條播的優點是便於中耕除草。

可采用人工或播種機播種。人工播種時,播種行一般與苗床的長邊平行;機械播種時,播種行的方向與後者一致。不論采用何種方式播種,都要準確掌握覆土厚度,一般為1.0—1.5厘米。覆土過淺,種子發芽的水份條件不穩定,發芽率會因而降低;覆土過厚,幼苗因阻礙而不能出土。

(三)種子的發芽條件與過程

播種後種子開始發芽出土。一個休眠的種子,發芽需要四個條件:適當的溫度、適當的水份、適當的通風條件和光照。種子發芽包括三個相互重迭的階段,主要靠膨脹作用吸水,引起種子膨大,種皮破裂;同時,酶的活性增加,呼吸作用增強,並將貯藏物質運到生長區域,細胞延長和分化,因而出現根和胚芽。油鬆在發芽過程中種子的最大吸水量為126—127%,在溫度為16.7℃下需48小時,在28.5℃下需12小時才能達到這一含水量。

(四)田間管理

主要是苗木剛出土時防鳥害、灌溉、施肥、鬆土除草、間苗及冬季苗木防寒等管理工作。

1.灌溉油鬆種子發芽時期,雖然需水量不一定很多,但對土壤幹旱卻很敏感,缺水就會出不了苗。缺水還會使土壤板結,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而使萌發的幼苗頂不出土。因此,出苗期要保持適當的穩定的濕度。如果播前已進行了灌溉,再加上適當的覆蓋措施,一般就可達到這個要求。可是,當上述措施不足以保持床麵濕潤時,則仍需要澆水,但最好采取噴灑的辦法,而不必灌水,更不宜大量灌水。

在苗木幼嫩期,即出土後30—50天,應該少灌水或不灌水,以促進根係發育,並且可防止立枯病的發生。

幼苗的穩定期,需水量增多,應注意保證水份供應,但這時又常遇雨季。當暴雨發生時,因為油鬆幼苗耐淹力差,應當及時做好苗圃的排水工作。油鬆幼苗也不耐淤,暴雨或灌溉後應當扒掉幼苗上沾的淤泥,俗稱脫“泥褲”。

為了促進苗木的木質化,一般到雨季即可停止灌溉。如果夏季雨期停止早,秋季灌溉結束要適時,生長季中的灌溉次數和灌溉間隔期取決於降水量的分配和土壤濕度的狀況。

2.施肥雖然油鬆成年樹木礦物質含量較低,對土壤肥力要求不高,但在苗圃中培育油鬆幼苗時,對土壤養份消耗還是較多的,所以需要及時施肥。因施用肥料時期的不同有基肥和追肥之分。基肥常用有機肥,追肥多施氮肥。如第一年生長季中5月中旬、6月中旬、7月中上旬可各施硫酸銨1次,每畝施用量可分別為4—5公斤、10—12.5公斤和12.5—17.5公斤。

3.鬆土除草鬆土和除草是兩項緊密結合的措施。在雨季之前,苗圃雜草少,應著重鬆土,以保持土壤水份,同時促進苗根發育。雨季以後,雜草繁茂,應當適時除草,除草的同時,可以鬆土。灌水和大雨後,應立即鬆土,鬆土深度應考慮苗木大小,小苗宜淺,大苗宜深。

4.間苗對一年生苗木,當度過出苗期和幼嫩期以後,苗木即比較穩定,同時生長加快,隨著個體生長加強,苗木之間出現競爭並產生分化。這時,宜進行間苗。間苗宜在雨季進行,可分1—2次。間苗中去掉病弱苗和喪失頂芽的苗木。如果分兩次進行,第一次間苗後苗木株距可在2厘米左右。第二次間苗後株距可為3—4厘米。間苗中要力求使播種行中的留存苗分布均勻,以充分利用地力。間苗時會對留存苗木的根係有所帶動幹擾,同時拔苗後也會產生一些空隙,容易透風,所以間苗後要及時灌水。

二、造林

根據林木生長生存規律性,按著適地適樹的原則,油鬆主要適用於華北地區和遼西以及西北部分地區等,可采用人工造林或飛播造林。適應林種有:經濟用材林(人工林、針闊混交林、飛播造林)、防風固沙林、風景林、四旁綠化、公園、庭院等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