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鬆從黑龍江東南部牡丹江流域,到吉林、遼寧東部的低山地帶均有分布,再往南還可分布到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直到江蘇東北部。在遼寧,赤鬆和油鬆的分界大體在開原—本溪—熊嶽,此線的西北為油鬆分布區,此線的東南主要為赤鬆。千山山脈對冬季南下寒流有阻礙作用,對夏季北上的暖濕氣流有抬升作用,因而千山以南雨量明顯偏多,溫度較高,可見,油鬆和赤鬆在遼寧的替代關係主要與濕潤狀況有關。在山東,油鬆分布於魯中南山地,而赤鬆分布於山東半島,這種分布上的差異也主要反映了濕潤因素對油鬆分布的影響。在遼東開原、撫順、本溪等地,有時也可見到油鬆、赤鬆及其過渡類型在同一個林分中共同存在,這說明油鬆和赤鬆有天然雜交的可能。
油鬆與馬尾鬆、黃山鬆的分界比較清楚。馬尾鬆和黃山鬆都分布於大別山以南,但馬尾鬆在海拔800米以下,而黃山鬆分布較高。油鬆分布於伏牛山以北地區。
三、分布區的氣候條件
(一)氣候條件對油鬆分布區的限製作用
油鬆天然分布與氣候條件有密切關係。大體來說,在呼和浩特、張家口以東,油鬆的北界主要決定於溫度條件尤其是低溫;北界以外的人工林常受凍害(如長春淨月潭、河北壩上即為實例)。油鬆東北部界線的平均氣溫等值線為2℃(甚至為0℃),極端最低氣溫可達-30℃—-35℃(如開原為-35.1℃,翁牛特旗為-29.6℃,呼和浩特為-32.8℃)。
如何估計油鬆自然分布區所需要的最低降水量呢?在赤峰地區以北,油鬆分布區內的林東、林西、翁牛特旗等地(海拔高度分別為483.4、799.0和631.9米),降水量在350—400毫米之間(分別為390.3毫米、397.3毫米和374.7毫米),在內蒙古準格爾旗降水量為434.4毫米,附近神山有油鬆天然林。因此,我們可以把油鬆天然分布的最低降水量估計為350—400毫米。
(二)分布區內上限和下限的氣候條件
在林木生長過程中,影響林木分布和生長的主要氣候因素是氣溫和濕潤狀況。在氣溫方麵,我們主要考慮了年平均氣溫、1月平均氣溫、7月平均氣溫、溫暖指數等。所謂溫暖指數為一年中年平均溫度超過5℃的各月,其月平均溫度與5℃之差的和。
因為我國林區氣象站不多,且華北、西北地區多數氣象站的位置都低於油鬆天然林分布的下限,這樣,為求油鬆天然林分布上限或下限的氣候條件,就需要推算。為此,我們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溫度降低0.55℃這一規律,來計算各項溫度指標,至於溫暖指數則在溫度計算的基礎上予以計算。降水量雖然也隨海拔高度而發生一定的變化,但是對這種變化很難做出統一的數量估計,隻好仍采用最近氣象站的實測數據。關於春季幹燥度,是在計算溫度的基礎上計算出來的。
無論是分布的上限還是下限,各種氣候因子在各地是很不一致的。上限各種指標的變動範圍是:年平均溫度是1.3—1.7℃,1月平均溫度-4℃—-19℃,7月平均溫度13—20℃,溫暖指數30—64℃,春季幹燥度0.21—0.97。各地下限各種氣候指標的變動範圍是:年平均溫度4—12.8℃,1月平均溫度5—-15℃,7月平均溫度18—25℃,溫暖指數50—98℃,年降水量250—969毫米,春季幹燥度0.36—1.23。人們經常根據一樹種分布區總的氣候變化情況來估計該樹種對氣候的總的要求。據此,可對油鬆分布範圍內的氣候因子變化做出如下總體概括:年平均氣溫1.3—12.8℃,1月平均氣溫5—-19℃,7月平均氣溫13—25℃,至於降水量,估計油鬆天然林分布地區的實際降水量最低可能在350毫米。
四、對土壤要求
油鬆分布區內與油鬆生長有密切關係的森林土壤有褐土、棕褐土、灰褐土等。
(一)褐土
1.淋溶褐土褐土即褐色森林土,它分布於油鬆分布區的廣大地區內,我國的褐土多是在季風條件下由各種炭酸鹽母質發育而成。水熱狀況是冬幹夏濕,高溫與高濕同時發生為其特點。褐土是在中生夏綠的闊葉林下(包括油鬆林下)形成的,粘化作用以殘積粘化為主,同時也進行著弱度的沉積粘化,這與我國季風氣候多暴雨有密切聯係;此外,在腐殖質積累方麵,其強度雖不及棕壤大,但也具有深層腐殖質性特征。褐土的剖麵,層次明顯,由腐殖層、粘化層和鈣積層三個基本層段組成。在茂密的森林覆蓋下,地表還見有枯枝落葉層,腐殖層呈灰棕色粒狀或團粒狀結構,厚度一般10-15厘米,無石灰反應或弱堿反應;粘化層緊實而質地粘重,顏色為褐色或褐色微帶紅,具有核狀結構,在結構麵上往往有暗紅色的膠膜,厚度達40-70厘米,鈣積層呈黃棕色,質地輕,有大量石灰斑及假菌絲體,有時也出現石灰結核;向下逐漸過度到母質層。
褐土可分為三個亞類,即淋溶褐土、典型褐土和碳酸鹽褐土。淋溶褐土的氣候條件比較濕潤,酸鈣被淋溶至很深的土層,土壤微酸至中性反應。
2.典型褐土一般於低山丘陵區,成土母質主要為黃土或黃土,土壤中性至微堿性,PH值7-8,底層鈣積層明顯。
3碳酸鹽褐土碳酸鹽褐土多分布於低海拔黃土母質和石灰岩風化物上。多為陽坡、土壤幹燥,淋溶作用弱。通體呈石灰反應,表層CaCo3含量在10%左右,下層在2%左右。心土無明顯粘化現象,土壤偏堿性,PH值在8左右。
(二)棕壤
棕壤(或稱為棕色森林土)。廣泛分布於暖溫帶濕潤地區低山丘陵和平原,尤以遼西、遼東、膠東、冀東等地最為集中。在油鬆分布區的大部分地區,棕壤垂直分布於褐土帶或灰褐土帶之上。由於夏秋氣溫高,雨量多,不但土壤中粘化作用強烈,而且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得易溶性鹽分和碳酸鹽(主要是石灰),都被淋失,粘粒沿剖麵向下移動並發生澱積。但是由於落葉闊葉林灰分含量高,有助於土壤鹽積的循環,加之幹濕季節的變化,影響到鹽積的上下移動。所以,土壤上層交換性鹽積量相當高,微生物產生的有機酸被中和,這就使得粘土礦物質免受酸性溶液的腐蝕破壞,從而阻止了灰化過程。
棕壤表層往往形成枯枝落葉層,一般厚度為10-20厘米,再下為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棕壤土(棕色有時為淺紅棕或黃棕色)粘化澱積層,厚約30-40厘米,呈明顯棱塊狀結構,在結構體表麵有暗色的鐵錳膠膜;澱積層以下逐漸過度為母質層,顏色較淺,質地稍輕。棕壤腐殖層有機質含量可達10%以上,平均為止5-6%,土壤呈中性或微堿性反應。
(三)灰褐土
灰褐土又稱灰褐色森林土。它是發育在我國半幹旱和幹旱山地森林下的土壤,主要分布在赤峰南部山地。成土母質為黃土,其次為花崗位岩、沙岩、板岩等風化殘積物。灰褐土的成土過程表現為在中性和堿性環境下的腐殖質積累、石灰的淋溶和澱積以及較明顯的粘化作用上。整個剖麵分化明顯,地表為較厚的枯枝落葉層,其下為半分解的粗腐殖質層,暗褐色,鬆軟而富有彈性,土狀物質較少,有大量白色黴狀物;再下為腐敗殖層,約厚為20-30厘米,呈黑褐色或棕褐色,具有粒狀或團塊結構,疏鬆,根多,並有白色黴狀物;澱積厚度不一,約為20-80厘米,質地較粘,多為中壤土至重壤土,較緊實,具有粒狀或團塊結構,在結構體的表麵有黑色的腐殖質斑塊;在澱積層以下,一般過度到鈣積層,石灰多呈白色假菌絲狀,愈向下愈多,但無明顯的層狀澱積。灰褐土腐殖質含量比較豐富,表層腐殖質含量一般在10-20%向下逐漸減少。土壤吸收複合體為鹽基所飽和,在交換性鹽基中以鈣離子占絕對優勢。全剖麵呈中性至微堿性反應,PH值多在7.0-8.0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