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油鬆樹種(一)(1 / 3)

第一節油鬆分類學、地理分布和氣候環境

油鬆遺傳性的地理變異是在一定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本章將從分類學、地理分布及生態環境、生長、繁育、利用等方麵重點作以介紹,更便於全麵了解認識油鬆樹種。

油鬆(Pinustabulaeformiscarr)為鬆科、鬆屬、油鬆種。

一、變種

變種和亞種是種內的分類單位。究竟用變種還是亞種術語決定於分類學家的習慣,目前我國在植物的分類上使用變種。變種和亞種應用於一個處於不同分化階段的種群,很多植物的進化和種子形成的一般過程,是原為同質的種或種群係統向兩個或更多的不同的種群係統的逐步趨異,而這種趨異通常與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有關,這些分化的種群占據著相鄰的分布區,它們可互相交配,並互相過渡,這就是分類學家劃分變種和亞種的基礎。

關於油鬆的變種劃分,從本世紀初到現在,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道路。最初人們認為油鬆變異很多,於是劃分了不少變種,但後來又認為這種變異並不穩定,與地理的相關性較差,因而劃定的變種又多半被否定。

油鬆在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中,種內不同個體出現了多樣化。人們通過對油鬆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不同的生長特征、生長量來劃分種內的不同類型,以便對不同的優良個體進行充分利用。例如良種選育所選擇優樹就是選擇優良的類型。關於油鬆類型的利用已在第五章第二節中介紹。

二、地理分布

分布也是研究地理變異的基礎。根據分類學家的記述和專門的考察研究,油鬆的地理分布已經比較清楚了,下麵將分別敘述油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一)垂直分布

油鬆分布範圍內的地形地勢是比較複雜的,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但是,油鬆天然林具體生長的地段,則主要是在山地,即使在北部高原地區,也主要生長在高原的山地。

油鬆垂直分布具有下述幾個特點:第一,垂直分布的上限和下限由東向西增加,並且變化是階梯式的。以上限來說,在千山一帶約800米,到冀北山地和燕山山地為1350—1500米,山西高原、陝北高原、伏牛山、秦嶺為1700—2000米,賀蘭山以西以及西南白龍江、岷江流域可達2500—2700米。油鬆垂直分布由東向西的增高與我國整個地貌和經度的變化是一致的。青藏高原最高,所以處於青藏高原邊緣的川西北、甘西南和青海東部的油鬆林,其垂直分布的上限和下限在全國也是最高的。有人對油鬆垂直分布上限和下限的海拔高度與經度的相關係數進行了計算,結果表明,上限與經度的相關係數為-0.71,下限與經度的相關係數為-0.84。二者關係均很緊密,並且高度顯著。第二,隨著緯度的增高,垂直分布的上限變化不大,而下限則有所提高。我們可舉中部地區由南向北的例子,由秦嶺經橋山到烏拉山、賀蘭山一帶,最初是分布於1000—2000米之間,中間又因山體不夠高,而分布於1000—1600米,到烏拉山為1400—2000米,到賀蘭山為2000—2600米。油鬆垂直分布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特殊性可能與油鬆分布區隨緯度增高,不僅氣溫降低,並且降水量減少有關,而在決定樹種分布中,後者的作用超過了前者。

(二)水平分布

油鬆分布很廣,跨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湖北、河南、山東等14個省(市、區)。油鬆的緯度變化範圍在31°至44°之間,經度在101°30′至124°45′之間。主要分布區為華北地區、西北地區和遼西部分地區。

油鬆的分布區域總體呈東北—西南走向。它的東界在遼寧西豐—本溪—熊嶽一線,以東主要為赤鬆(PinusdensifloraSieb.etZucc);北界在遼寧西豐、開原一帶,向西經阜新轉向西北,經翁牛特旗的鬆樹山再向西達大興安嶺的黃崗梁、白音敖包、白銀庫倫等地,這是油鬆整個分布區最靠北的地方;然後折向南,順河北的高原邊緣到達張家口一帶,經大青山、烏拉山、賀蘭山、哈思山,一直達到祁連山的永登、互助;青海貴德是油鬆分布的最西點。經同仁、甘南地區,而達岷山、邛崍山,一般油鬆僅限於邛崍山東側。自此向東,經龍門山、蒼梧山、大巴山、伏牛山南緣,然後折向北經太行山東麓,再沿燕山山地和遼西山地南麓而達營口、熊嶽一帶,此外,魯中南山地亦屬於油鬆自然分布範圍。除上述基本輪廓以外,還有一些少量散生油鬆。例如,在內蒙古高原東部的多倫在一座廟內有單株的油鬆,廟外沙地有殘存的伐根;河北承德的賽罕壩林場高原部分亦有幾株油鬆與其它樹種混生;在烏拉山以北的狼山和色爾騰山,亦有少量散生;雖然我們把邛崍山東側做為油鬆分布的西南界,但據資料顯示,邛崍山以西的寶興、小金等地仍有少量分布。

油鬆水平分布的突出特點是它的非連續性。造成這種非連續性的主要因素有:(1)山地和平原的間隔分布;(2)幹旱的氣候;(3)人為的破壞等。

我國油鬆分布曆史悠久,開發利用較早,所以人為破壞也是油鬆分布不連續的一個原因。我們可舉若幹有曆史記載的實例,第一個例子是河北省燕山山地,曆史上有很多文獻說明,這裏過去鬆林很多,而經元、明、清等代,大麵積油鬆林被慘重破壞。宋代《王曾行程錄》中記載,“自過古北口,即蕃境,山中長鬆鬱然”。《永平府誌》上也記載:“遼、金、元時代,口外(指遷安縣冷口以外)有千裏鬆林之稱”。到明朝時,這個大麵積鬆林即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承德府誌》記載“大寧路、富庶縣、龍山縣、惠山皆土產鬆。明嘉靖時,胡守中斬伐,遼、元以來古樹略盡”。《永平府誌》也記載“今為胡守中所伐,又有隆慶來薊北修邊台橋館萬役,今千裏古鬆盡矣”。第二個實例是陝北神木和內蒙古托克托一帶的變化,史念海據唐詩論證,唐朝時這兩個地方鬆樹都很出名,神木縣唐朝時稱為鱗州,而鱗州當時產鬆樹,內蒙古的托克托唐時稱榆林郡,又稱勝州,王維的《榆林郡歌》“山頭鬆柏林,山下泉聲傷客心”的詩句說明當時鬆柏林的繁茂,可是,今天這兩個地方都屬少林地區,更難談到大麵積的油鬆林了。椐報道,神木縣現今僅剩下1株古油鬆,高25米,胸徑235厘米,材積40立方米,它可做為唐詩記載的可靠性的一個佐證。第三個實例是河南太行山和魯中南山地油鬆林的變化,宋·沈括著《夢溪筆談(卷24)》時已指出“今齊魯間鬆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指豫西)、江南,鬆山大半皆童矣”。山東泰山東南有兩座山,一是徂徠山,一是新甫山(今蓮花山)。魯僖公(公元7世紀)建造寢宮,調動了上萬名民工砍伐徂徠山的鬆樹和新甫的柏樹。《抱樸子》也記載,徂徠山“千歲之鬆中有物如青牛,或如青犬,或曰人,皆壽,所謂摟鬆也”。盡管這些曆史文獻說明這裏有很多鬆樹,但是今天在山東幾乎沒有天然油鬆林了,甚至連泰山的對鬆山和後石塢這樣有名的鬆林勝境,也都是人工栽培的。

在研究油鬆的水平分布時,我們還應明確油鬆與它的近緣種(雙維管亞屬的赤鬆、樟子鬆、巴山鬆、馬尾鬆、高山鬆等)在分布上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