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銀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4(1 / 2)

第三節 銀杏采收與貯藏

銀杏的采收、脫皮、分級和貯藏是銀杏生產的重要組成環節,各個環節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銀杏生產的經濟效益。

隨著銀杏生產的迅速發展,產量大幅度的提高,為保證白果的品質,在市場上做到均衡上市、常年供應,必須不斷改進銀杏的采收、脫皮、分級和貯藏方法,不斷加強對銀杏的深度開發,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一、采收

銀杏種實成熟包括兩個過程,即形態成熟和生理成熟。形態成熟係指當種子發育到一定階段後,在外部形態上顯示出成熟特征,如外種皮由綠變黃,變柔軟,披白粉,油胞呈淡黃色清楚可見。銀杏種子形態成熟後,再經過一個後熟過程,其種子具有發芽能力,此時才稱生理成熟。形態成熟期即采種期,一般以自然落果始期為標誌。

采收是銀杏生產田間工作的最後環節,這是保證果品質量和提高白果商品價值的重要一環。采收以前必須準備好搭鉤、杈杆、籮筐、膠皮手套、膠鞋等采收工具和設施,清理好場地或張掛采種網。

常用的采種方法如下:

(1)采摘法

種子形態成熟後,利用人工或機械直接從樹上摘取銀杏,此法適用於矮幹密植園。在種實形態成熟時用長竹竿敲打振動樹枝,使銀杏種實脫落。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在打落種實的同時,也打傷一些結果短枝並引起部分葉片過早脫落,影響了光合作用的進行和樹體養分的積累,影響來年產量,敲打法應逐漸淘汰。

(2)搭鉤振蕩法

長竹竿上附加一搭鉤,該搭鉤能緊緊抱住樹枝,借助竹竿傳遞對樹枝進行振動,使種實脫落。此法不容易傷及奶枝,不致使樹葉過早地脫落。但由於種實著生部位不一,陽麵與陰麵、周圍與內膛的種實並不同時成熟,成熟稍遲的,因果柄與奶枝之間的離層還未充分形成,故一棵樹需分幾次才能采收完畢。

(3)化學采果法

此法尚在試驗階段。有些單位對已近形態成熟的銀杏噴灑乙烯劑(使用濃度為500~1000mg/kg),促進果柄與奶枝之間的離層迅速形成。從試驗效果看,一般噴後11~12天,催熟效果明顯。此法的優點是成熟整齊,提高了勞動效率。弱點是在加速種實形態成熟的同時,亦使銀杏樹葉早期脫落。如何既使種實成熟一致又能保住樹葉,這是一種有前途的值得繼續探討的方法。

二、采後處理

銀杏采收後,立即將其平堆在靠近水源的場地上,厚度不超過30cm。3~6天後,外種皮即會腐爛,成熟度低的堆放時間稍長。這時,用穿著膠鞋的腳輕踩,使外種皮剝離,再用水漂洗幹淨。也可將堆製好的銀杏種實裝進籮筐,用“木拐”適度衝刷,使外種皮剝離(以免外種皮中有毒物質刺激皮膚),再漂洗幹淨。也有些地區將采收的銀杏種實堆積缸中,一周後再平堆場上,高度不超過60cm。總之,在堆積的過程中不能使肉質的外種皮發生黴變,以免影響中種皮的色澤,降低種核的商品價值。洗淨後的種核隨即攤放在室內或室外通風處陰幹,並且要勤翻動,以防中種皮發黃或黴汙。種子幹燥的標準是使種子達到安全含水量,銀杏安全含水量以不低於40%為宜。嚴禁陽光下曝曬。泰興市研製的白果脫皮機,使脫皮功效較人工提高20倍。銀杏種實的脫皮是一個勞動強度大、高汙染且對人體皮膚傷害很大的工作,應逐步使機械化生產取代手工操作,以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減輕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