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銀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3(2 / 3)

(2)銀杏黃化病

【症狀】銀杏黃化病在江蘇約6月初出現,多半呈零星分布,雨季後發生加重。首先出現在樹枝的中部葉片上,隨後逐漸擴展到全枝葉片上。輕微的葉片為先端部位黃化,嚴重時全株葉片黃化。前者多見於幼樹或大樹上,後者多見於苗木上。8月份以後開始出現大量落葉。

【發病規律】銀杏黃化病是非生物侵染所致。據研究,主要是植株含水量不足和土壤中缺鋅而導致。天氣幹旱或澇災、地下害蟲危害、起苗傷根、定植窩根等均能導致黃化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麵:

①適當補鋅:缺鋅地區在苗木、新梢停止生長前(最好在3~4月),施用多效鋅肥,並多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料。

②防治蟲害:及時防治螻姑、蟋蟀、蠐螬等地下害蟲。

③灌水與排澇:天旱時適當澆灌水,雨季及時排澇降漬。

④科學移栽:起苗時盡量保持根係完整,栽植時挖大塘穴,防止窩根,縮短緩苗期。

(3)銀杏葉枯病

【症狀】病害約於6月中旬出現。葉片先端變黃,後逐漸褐變壞死,並由局部擴展到整個葉緣,出現褐色或紅褐色的葉緣病斑。其後,病斑繼續向葉基部延伸,直至整個葉片變為褐色,最後枯焦脫落。

7~8月,病健交界處清晰明顯,病斑顏色較深呈波狀,其外緣還可見窄寬不等的鮮黃色線帶。9月起,病斑顯著增大,在其擴散邊緣出現參差不齊的現象,病健交界處逐漸不明顯。

【發病規律】一般苗木6月中旬左右,大樹7~8月開始表現症狀,8~9月是危害高峰期,到10月逐漸停止。苗木發病率高於大樹,雌樹發病率高於雄樹。栽培管理不當,苗木密度過大,通風不良,起苗傷根,定植過深或窩根,土壤有機質含量少,土壤板結,植株生長不良,均能引起此病。另外,水杉附近的銀杏較遠處感病重。

【防治方法】主要措施如下:

①加強栽培管理:保持適宜密度,提倡冬季施肥,防止積水,及時防治地下害蟲,提高栽植質量。不宜與比銀杏生長快的樹種(水杉、鬆樹)間作,嚴格控製結果量。

②藥劑防治:40%多菌靈膠懸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粉劑加膠水600倍液(多菌靈∶膠水∶水=1∶3∶600),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從6月上旬起,每隔20天噴1次,至9月20日結束。

2.蟲害

銀杏被認為是對各種病蟲害抗性最強的樹種,隨著種植麵積的不斷擴大,品種單一,管理的相對粗放及不適宜的環境條件,常導致某些昆蟲危害。據不完全統計,從苗木到大樹約有30多種蟲害,其中根部害蟲(即苗圃害蟲)有金針蟲、螻蛄、蠐螬(金龜子)、小地老虎、蟋蟀等;食葉害蟲有尺蠖、大袋蛾、小袋蛾、黃刺蛾、舞毒蛾、樟蠶、銀杏大蠶蛾、銀杏茶黃薊馬等;危害新梢和枝條的有銀杏超小卷葉蛾、棉鈴蟲、銀杏草履蚧等;蛀幹害蟲有柳烏木囊蛾、桑天牛、白蟻等;食果害蟲有桃蛀螟、豆莢螟等。小樹以食葉害蟲危害性大;大樹以蛀幹、危害枝條和食葉的害蟲危害性大,結果雌樹以銀杏超小卷葉蛾的危害性最大。

(1)銀杏超小卷葉蛾屬鱗翅目小卷葉蛾科。在我國銀杏產區均有發生,主要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廣西、河南、湖北等省區。以幼蟲蛀食短枝和當年生長嫩枝,致使短枝上葉片和幼果枯死脫落,生長枝梢枯斷,是銀杏的主要害蟲之一。

6.長枝被害

①成蟲:翅展約12mm,體黑褐色。頭部灰褐色,觸角絲狀,下唇須彎曲,灰褐色,第三節很短。前翅狹長,黑褐色,後緣中部有一白色指狀紋,前緣自中部到頂角有7組較明顯的白色鉤狀紋;肛上紋較顯著,有4條黑色條紋;後翅前緣色淺,外圍褐色,翅基前緣有橙黃色翅韁,雄蛾1根粗而長,雌蛾2根細而短。

②卵:橢圓形,表麵光滑,長約0.8mm,寬約0.6mm。初產時呈橘紅色,4天後呈暗黃色,將孵化時可見黑色點狀的頭部,中間具紅色不規則的環狀紋。

③幼蟲:老熟幼蟲體長8~12mm,灰白色,頭部、前胸背板及臀板均為黑色。各節背麵有黑色毛斑2對,各節氣門上線和下線分別有黑色毛斑1個,臀節有刺5~7根。

④蛹:體長5~7mm。初化蛹時為黃色,後呈黑褐色。複眼黑色。腹部末端有8根細弱鉤狀臀刺,在肛周圍排列成半環狀。

【發生規律】在泰興每年發生1代,以蛹在粗樹皮內或樹枝裂縫中越冬。翌年4月份為羽化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為卵期,4月下旬至6月中旬為幼蟲危害期,5月下旬至7月上旬老熟幼蟲陸續由枯葉內轉入粗樹皮內或樹枝裂縫中滯育,11月中旬陸續化蛹越冬。

成蟲趨光性弱,每頭雌蛾平均可產卵95粒,卵單粒散產,產於1~2年小枝上,卵期8~9天。初孵幼蟲先在短枝頂端凹陷處取食,經1~2天即蛀入短枝內,呈橫向取食危害。幼蟲危害以短枝為主,其次為當年生長枝,從長枝基部或中部鑽孔向基部取食,蟲道長20~50mm。每一幼蟲可危害短枝2條,在枝條內危害約25天,於5月中旬至6月中旬由枝內轉向枯葉,吐絲將枯葉側緣卷起,在卷葉內棲息取食,然後蛀入樹皮。幼蟲多在粗樹皮表麵下2~3mm處作薄繭化蛹。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以下幾種措施:

①人工防治:4月份每天上午9時前成蟲棲息於樹幹中下部粗皮凹陷處,人工捕殺成蟲,降低蟲口密度;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人工剪除被害枝,掃清落在地上的枝葉和幼果,集中燒毀,消滅幼蟲。

②刷白塗劑:3月下旬成蟲羽化前,用白塗劑塗刷樹幹或骨幹枝基部(樹皮厚6mm以上部位),能防止成蟲羽化。白塗劑配製方法:生石灰50份+80%敵敵畏乳油1份+食鹽10份+清水190份,或生石灰10份+硫黃1份+清水4份,或生石灰1份+石硫合劑渣1份+清水4份。

③塗毒環:成蟲羽化盛期前(4月10日左右),用50%殺螟鬆乳油25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500倍液與2.5%敵殺死乳油500倍液,按1∶1混合後,噴濕樹幹或骨幹枝基部,並用塑料薄膜包紮,可毒死剛羽化成蟲。

④藥劑防治: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幼蟲危害盛期,即在人工授粉後7~10天(4月底)和5月上旬,分兩次(相隔7天)用80%敵敵畏乳油或40%樂果乳油或50%殺螟鬆乳油800~10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3000~4000倍液,或者前四種藥液的任一種與最後一種按1∶1混合後噴霧樹冠,對幼蟲的防效可達100%。

(2)大袋蛾大袋蛾屬鱗翅目袋蛾科。又名避債蛾、蓑蛾、吊死鬼。黃河流域以南各地都有發生。以幼蟲食害樹葉,食性雜,危害多種林木和果樹。

①成蟲:雌雄異態。雌蟲無翅,體長17~20mm,蛆形,頭小,乳白色,前胸背板先端向前突出,腹部末端突然變細,呈尾狀;雄蟲體長18~23mm,翅展35~44mm,體被黑褐色鱗片毛,觸角羽狀,前翅近緣處有4~5個透明斑。

②卵:呈塊狀,產於雌蛾護囊內,初產為乳白色,孵化前變為灰褐色。

③幼蟲:共5齡,3齡起雌雄兩型分明。雌蟲體長32~37mm,頭頂有一環狀斑,頭部棕褐色,前胸背板骨化,腹部黑褐色,上有皺紋與刻點;雄蟲體較小,黃褐色。幼蟲終生背袋囊,袋囊長約60mm,囊外附有1~2片枯葉。

④蛹:雌蛹紅褐色,頭小,胸部3節緊密愈合,無翅,僅留3對胸足痕跡,腹部2~5節背麵後端各具一行橫刺;雄蛹細長,暗褐色,腹末稍彎,每節後端具一列小刺突。

【發生規律】通常每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在袋囊中越冬。4月下旬雄蟲開始化蛹,5月上中旬為化蛹盛期;雌蟲化蛹比雄蟲遲10天左右,5月底開始羽化,6月上旬為羽化盛期。6月上中旬出現幼蟲,至11月上旬開始越冬。雌蛾產卵於袋囊內,產卵量為1000~5000粒,產卵後即落地死亡。初孵幼蟲在袋囊內滯留3~5天後即吐絲下垂隨風擴散。有趨光性,3齡後食量大增,7~9月份危害嚴重。6~8月間降雨量大,幼蟲死亡率高,不易成災。

【防治方法】主要考慮采用以下幾種措施:

①人工摘除:在苗圃幼蟲危害盛期,或幼樹冬季落葉後,人工摘除蟲囊,集中燒毀。

②加強檢疫:在移植苗木時,仔細檢查,確保無蟲,以免幼蟲帶入新區。

③藥劑防治:在7月上旬幼蟲孵化後,用90%晶體敵百蟲或40%(氧化)樂果乳油或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2.5%敵殺死乳油或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噴灑。

④生物防治:初孵幼蟲期用青蟲菌800~1000倍液噴灑。

⑤打孔注藥:在樹幹基部扒去一點土,用樹幹注射機在根基部打孔注藥,深度達木質部2~3cm,用50%久效磷乳油原液或10倍液,4~5年生樹用量為3ml,6~7年生樹用量為5ml,8年生以上樹用7~10ml。此法適用於防治所有食葉害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