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銀杏豐產栽培關鍵技術1(1 / 3)

第一節 銀杏生產布局規劃

銀杏樹壽命長,少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仍碩果累累。因此,從栽植開始,必須抓好品種選擇(參見第二節)、科學配置、複合經營等各個環節,科學安排布局,促進早收益、多收益、長收益,最大限度提高經濟效益。

一、立地條件的選擇

銀杏對立地條件適應範圍較廣,可成片地大麵積栽植。不同地區、不同栽培品種的銀杏,對生態條件和栽培條件亦有不同的要求。

作為果樹栽培,欲達到豐產、穩產、高產的目的,就必須選擇適宜的環境條件,讓銀杏生長在良好的自然環境中。因為銀杏壽命長,栽植之後,幾百年乃至上千年都生長在一個固定的地點,不能移動。如果栽植以後,樹已長成,一旦發現不適合生產要求,再要變動,就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要使銀杏早期、長期發揮較大的經濟效益,就必須選擇良好的栽植園地。總之,園地環境條件適宜與否,對銀杏生長發育的好壞、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和經濟壽命的長短均有很大影響。因此,建園前必須慎重對待。

新建銀杏園應按照“因地製宜,全麵發展”的原則,以主要經濟因素為指標,根據銀杏栽培品種生物學特性與相適應的自然條件,如地形、地貌、土壤、氣候、水源以及交通等,全麵而周密地考慮,從豐產的要求選擇園地,以期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一般來說,銀杏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不嚴,無論酸性土、鈣質土或中性土均能生長。但從豐產要求來看,土壤的理化性質卻十分重要,最好選擇土層深厚、土壤濕潤、肥沃和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據對各地豐產園的調查,土層深度要在1m以上。土壤質地應是保水、保肥性能良好的壤土、沙壤土。土壤pH在5.5~8.5範圍內均能生長,但以6.5~7.5較好。年降水量低於400mm的幹旱地區銀杏生長發育不良,葉小而色黃,嚴重影響產量;反之,年均氣溫超過21℃,年降水量超過1600mm的高溫、多雨地區,也生長不良。

銀杏耐旱而不耐澇,根係長期受漬,園內積水10天以上,則會造成全株死亡。地下水位1.5m以下的地方都可以栽培銀杏。土壤含鹽量超過0.3%和積水地,則需要經過改良(洗堿、排鹽或排澇),才宜栽植。一般栽植銀杏的園地坡度不宜超過15°,而以平川地和山地緩坡(5~10°)最佳。坡度越大,水土越易流失。土層瘠薄,不利於樹體生長。銀杏喜光而不耐陰。栽植於陽光充足、通風良好之處的銀杏生長旺盛,種子產量高,品質好。由於山丘地形複雜,尤其山丘氣候和土壤變化大,不宜建立豐產園。山丘地區選擇園地時,需要考慮到海拔高度。北方山地建園,海拔高度一般不宜超過300m;而南方往往利用山地氣候的垂直差異,選擇適合銀杏生長的地段建立銀杏園,如廣西、雲南、四川都栽種在海拔1500~2000m地段,這是小氣候條件所致。

二、栽植密度的配置

銀杏的果實、木材、樹葉都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此,應根據栽培目的(如以果為主、以材為主、果材兼用等不同的栽植模式)合理配置栽植密度,以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1.矮幹密植豐產園

建立矮幹密植豐產園是以果為主的最佳栽培模式。其特點是始果期短,通常3年生砧木嫁接,嫁接幹高不超過60cm,5~6年見果,8~10年形成產量,而且便於撫育管理,單位麵積產量高。在立地條件和撫育管理較好的情況下,10年生園平均年產量可達750kg/hm2左右,15年生園年產量可達1500kg/hm2左右。

作為矮幹密植豐產園,主要是通過增加單位麵積上的株數來取得豐產。為了便於樹體發育、耕作及管理,確定密度的原則為:適當增加行距,相對減少株距,不搞大小行栽植。初植密度2m×3m,即1650株/hm2,封行前抽株抽行疏移,經營密度為4m×6m,即約420株/hm2。初期通過間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經濟收入。對於疏移的密植園,不能等到過密時再疏移,否則要損傷較多的根係,對留用樹的正常生長必將帶來較大的影響。

配置方式與立地條件、經營措施和經營目的有關,主要有長方形、正方形及三角形3種方式。長方形配置便於間作及行間撫育管理,三角形配置空間利用率高,利於樹冠的發育,這兩種方式是目前生產上常用的配置方式。

2.果材兼用豐產園

銀杏采用果材兼用型栽培方法,其結果期及單位麵積經濟收益要比矮幹密植園遲一些,一般需4年生苗嫁接,嫁接幹高1.5m以上,8~10年生開始開花結果,20年生單株產量達10kg左右。從長遠來看,果材兼用栽培方法既能獲得較高的白果產量,又能生產大量的優質木材,是很有發展前途的栽培方法。

對於果材兼用的豐產園,盛果期冠幅很大,20年生冠幅直徑一般達6m以上,而且必須有充足的通風透光條件才能穩產高產,所以栽植密度不宜過大。江蘇泰興定植密度一般株行距為8m×(8~10)m,即120~150株/hm2。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培育大苗,初植期密度可以為2m×8m、4m×8m,即600株/hm2、300株/hm2;或2m×10m、4m×10m,即495株/hm2、240株/hm2,以後視樹冠的擴大和根係的延伸,逐年間移,10年生左右每公頃保留120~150株。

果材兼用豐產園經營時間長,畝產量高,盛果期長達150~200年,畝產量可達500kg以上。但初期結果遲,產量低,所以在樹冠鬱閉前,在銀杏行間應合理間作矮幹、收益高的作物,例如湖桑、水果、蔬菜及藥材等經濟作物,實行立體種植,做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增加收益。

3.速生豐產林

就銀杏生長速度來看,隻要立地條件好,肥水管理措施跟得上,生長速度也是不慢的。據調查,未嫁接的銀杏喬木,一般年生長量為直徑1cm、高1m以上,最快的高生長可達1.5m以上。因此,因地製宜地發展銀杏速生豐產用材林,其經濟效益也是很高的。栽植密度為2m×3m或4m×5m,即1650株/hm2或495株/hm2,以後隨樹冠增大逐步間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