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銀杏複合經營模式的種類
銀杏作為我國傳統的經濟樹種,在其栽培生產中廣泛采用了林農複合經營的方式。高效銀杏複合經營模式的建立要在充分了解物種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種內和種間競爭機理及生態位理論,通過合理選擇和建立銀杏與農作物的搭配模式,最終達到提高單位麵積土地生產力的目的。
據調查,泰興市銀杏園麵積8520.00hm2,占全市總耕地麵積的11.4%;其中有4個鄉鎮超過666.67hm2,有6個鄉鎮在333.33hm2以上。銀桑套種315.67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3.71%;銀果間套416.97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4.89%;銀蔬間套661.73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7.77%;夏熟間套三麥、油菜、青菜、蘿卜7203.00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84.54%;秋熟間套大豆、花生5363.60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62.95%;間套山芋、玉米1658.87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19.47%;間套藥材及牧草122.00hm2,占銀杏園總麵積的1.43%。全年間套複種指數為187.65%。
以銀杏—桑樹—蔬菜高效高產立體栽植模式為例,桑園行間套栽銀杏,幼年桑園套種地膜花生,成年桑園套栽生薑,夏伐後套種莧菜,冬閑桑園套種菠菜、茼蒿等。深層、中層、淺層根係各得其所,充分利用土壤肥力,減少雜草滋生;充分利用光照時間,減少土地資源浪費。銀杏一般嫁接後經4~5年培育才能掛果並逐年增產;桑園可速生豐產,當年栽植當年見效;而蔬菜更是時令作物,隨播隨產隨收益,因此這一模式具有短、中、長期效益相結合,立體高效之特點。
邳州市銀杏種植以果用園和采葉園為主。在矮幹密植早實豐產園的營造和管理中可以間種1~2年生農作物,采葉園在銀杏苗木定植1~2年內,在行間可種植花生、大豆等固氮矮稈作物,也可種植越冬蔬菜(大蒜、蠶豆等),但密度較大的葉用銀杏園不宜間作農作物。
茶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樹種,銀杏與茶間作,銀杏能為茶樹提供適度遮陰的環境條件,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同時也能夠充分利用光能、地力,提高土地的產出率。銀杏與茶間作,做到長短結合,解決了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相矛盾的問題,因此,它是一種較為理想的複合方式,能獲得一次栽植、百年得益的效果。
江蘇省常熟市虞山林場1990年試驗銀杏與茶樹間作,采用兩種方式:一是在原有成年茶園內間種銀杏(3年生嫁接苗),每隔5~6行茶樹間種1行銀杏,行間距為9m×6m,每畝間種銀杏10~12株。
二是建立銀杏茶樹複合園,銀杏行間距為6m×3m,待長大後改為6m×6m,在銀杏行間栽植茶樹,行距為1.3m,采用雙行密植,小行距為30cm,株距為20~25cm。間作第三年,銀杏即有23.5%的植株開花,14.2%的植株結果;第四年開花植株提高到49.4%,結果植株37.3%;第五年開花植株達60%,結果植株51.3%,每公頃采收幹果150kg。銀杏與茶間作,3年後即可有經濟收入,以後逐年增加,經濟效益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