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來看,銀杏的林農複合經營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模式:
1.銀杏—農作物
這是最為普遍的一種複合模式,以銀杏為主要栽培對象,常見的間作作物有小麥、紅薯、土豆、芝麻、花生、油菜、西瓜、大豆、蠶豆等。
由於豆類具有固氮作用,被普遍認為是較好的間作作物,對促進銀杏生長和維護地力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是銀杏的不同生長階段(幼林、成林)間作的作物和間作的強度可能不同。在這種複合模式中,根據銀杏的培育目的及用途又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核用林經營型這種類型以生產銀杏種核為主。該經營方式可直接用嫁接苗栽植,以加速生長發育,提早結實,提高產量。
(2)材用林經營型這種類型以生產銀杏木材為主要經營目的。該經營方式間作年限較短,常選擇幹形通直、速生、冠窄的銀杏品種,以延長間作的年限。
(3)核糧兼用型為了進一步提高糧食收益,緩和林糧爭地的矛盾,有時采用這種類型。栽植時加大銀杏行距,每公頃銀杏數量保持在100~150株之間。
2.農作物—銀杏
這種模式以農田作物為主體,在平原農區較常見。該模式包括在田間種銀杏和在農田中營建農田林網。經營目的以核用為主,亦可材用或核材兩用。
3.銀杏—蔬菜
這種模式主要見於農村房屋宅地周圍和庭院。該模式充分利用特定的土地、環境和人力資源,具有規模小、方式靈活的特點。銀杏以核用目的為主,期間可間種柿、柑橘、石榴、葡萄等果樹,也可間作白菜、大蒜、菠菜、黃瓜、青菜、蘿卜、茄子、辣椒、番茄等。該模式管理十分精細,充足的水肥條件對促進銀杏的生長極為有利。
4.銀杏—其他經濟樹種
這種模式主要指銀杏和其他經濟樹種的間作,主要有桑樹、女貞等。
第二節 銀杏複合經營模式的分類
目前世界上對林農複合係統並無公認的分類體係和標準,國內外專家根據各自研究的領域分別提出了組分分類法、結構分類法和係統功能分類法等,但各個方法都有各自的優缺點。在總結國內外林農複合經營係統分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江蘇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經濟條件、生態環境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在現有銀杏林農複合生態係統經營模式類型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銀杏林農複合生態係統的特征,結合李文華提出的四級法分類體係和孫述濤提出的功能分類法,初步提出了銀杏林農複合生態係統分類的方法。
分類按3個層次逐層進行,第一級分類單元為林農複合經營的規模,可分為田間銀杏林農複合係統和庭院銀杏林農複合係統;第二級分類單元為複合係統的經營目的,可分為核用銀杏經營模式、葉用銀杏經營模式、材用銀杏經營模式、苗用銀杏經營模式和糧用經營模式。根據調查結果,庭院銀杏林農複合係統的經營目的主要是果用為主,因此庭院銀杏林農複合係統的二級分類按照複合係統的結構分為立體栽培經營模式和種養結合經營模式。第三級分類單元就是具體的栽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