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思想政治工作(三)(1 / 3)

第四節把握人的思想和行為基本規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動機是由需要引發的,需要是受客觀條件製約的,人的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目標的,這就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基本規律。我們遵循這一規律,做些具體分?,可以更好地把握職工的思想脈搏,紮實細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一、充分認識引發行為的動機,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支配的,一個人工作積極性的高低,取決於他是否具有進行這項工作的動機以及動機的強弱。在客觀條件基本相同、目標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能力、積極性、工作成績三者之間的關係是:工作成績二能力X積極性。因此,在現代管理中,如何調動職工積極性(即如何激勵工作動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動機是推動人們進行活動的內部源動;是激勵人們去行動以達到一定目標的內在原因,即活動的動因。動機產生於人的需要。但是,並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為動機,隻有需要指向一定目標,並且展現出達到目標的可能性時,才能形成動機,才會對行為有推動力。就是說,需要還要受客觀條件的製約。例如,我們銀行中許多青年職工有要求學習的強烈動機。為什麼?一是本人有提高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需要;二是職工參加學習培訓是應有的權力。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拿到學曆的同誌無論在工作或個人待遇方麵都顯示出實際收益,給人以很大吸引力。可見,動機性行為的發生,往往是內在條件與外在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可以說,人的行為是個人因素與環境因素的“綜合效應”。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或者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條件下,往往都是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和行為。人的心理活動和為既要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又要受主體內部條件的製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確這一點十分重要。它告訴我們,在分析一個人的行為時,不僅要深人了解這個人本身的情況,還要全麵地分析他所處的特定環境。全麵地、辯證地看問題、分析問題,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到點子上,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

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說,注重激發職工社會性動機是十分重要的。人不能離開社會而生活,個人需要的滿足離不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隻有社會發展了,人們的需要才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滿足。一個人深刻地認識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對社會的義務,就能將此轉化為個人的需要,從而成為一個高尚的社會性動機。這種高尚的社會性動機,可以使人爆發出巨大力量。雷鋒“自己活著,就是為了使別人過得更美好”的實際行動;中國女排勇奪三連冠的英勇拚搏;老山前線指戰員的浴血奮戰。無數事實都說明,高尚的社會性動機比個人性動機具有更大的推動力量。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是一種高尚的社會動機。我們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如何引導人們樹立和強化這種社會性動機。

動機是由需要引起的。在實際生活中,一個人的需要總是多樣化的,這種多樣化的需要就會形成多樣化的動機結構。動機結構中各個動機強度不同。因而,它們在一個人身上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那種最強烈而又穩定的動機,叫優勢動機,其他動機叫輔助動機。優勢動機具有更大的激勵作用。正因為如此,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務就應該十分重視並深入把握每個職工的動機結構,尤其要把握優勢動機,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把職工的積極性極大地調動起來。

動機與行為之間是一種錯綜複雜的關係,要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正確地去分析一個人動機與行為之間的關係。一般地說,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在分析個人行為時,要全麵分析個人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況。

二是在分析個人因素時,要同時分析外在表現與內在動機。因為外在行為表現與內在動機並不是一種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一種複雜的關係:同一動機,可以引起不同的行為;同一行為,可以出自不同動機;合理的動機也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錯誤的行為;錯誤的動機,有時被外表積極行為所掩蓋。因此,我們在做人的工作時,既不可簡單地從行為推斷動機,也不可絕對地由動機去判定行為,而要作具體的分析。

三是在分析內在動機時,要同時看到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由於一個人在一個時期內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這種多樣化的需要結構就構成了多樣化的動機結構。因此,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動機結構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往往是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並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是發掘、調動人身上的積極因素,特別是後進人身上的積極因素。從調動積極因素入手,就能逐步扶正去邪,變落後為先進,使先進更加先進。調動後進人員的積極因素,發現身上的閃光點,努力做好轉化工作,使其轉變原有的、落的行為方式,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功之一。一個人所以後進,甚至失足,總是有原因的。要幫助一個人轉變落後狀態,首先要弄清楚他為什麼會落後,又是怎樣變得落後的?這樣才能用相應的鑰匙去開這把鎖。思想政治工作的對象是人。因此具體人的具體情況是第一性的。用什麼方法,以什麼方式去做工作是第二性的。我們的著重點一定要放在對人的分析上。要的是找準“病情”,然後才是對症下藥。後進的職工,特別是後進、失足的青年,要幫助他們轉變,還要注意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就是說,使他們有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那些開始下決心悔改又怕別人不相信的青年,他們最需要的是溫暖,最感動的是信任,最渴望的是尊重,最擔心的是冷淡,最反感的是歧視,最難過的是被人“看死”。這時他們最需要的是溫暖、信任、鼓勵和尊重。不但領導者要如此,而且周圍群眾亦應如此,要創造這樣的良好心理環境,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

二、認真分析職工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

前麵我們已經談到,需要產生動機,動機支配行為。可見需要是產生積極性的基礎,加強對職工需要的研究,可以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

在過去一個時期裏,特別是“文革”時期,一談人的需要,就使一些人擔驚受怕。似乎“個人需要”與“個人主義”成了同義詞,一談個人需要就免不了沾上資產階級思想之嫌。還有些領導者擔心談個人需要會吊高職工胃口,助長職工提出更多更高要求,把職工思想搞亂。其實不然,人的需要是客觀存在,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正確地分析和看待人的需要,正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表現。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就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馬克思還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