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BMW是“別摸我”,MSN是“摸死你”(2 / 2)

於是,第二天一早他又重回到墓地。從墓地管理員那裏得知,長眠於那個墓碑之下的是一名年僅10歲的少年,在前幾天德軍空襲倫敦時,不幸被炸彈炸死。少年的母親懷著悲痛,為自己的兒子做了一個墓,並立下了那塊墓碑。

這個感人的故事令羅伯斯久久不能釋懷,一股澎湃的激情促使羅伯斯提筆疾書。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從他的筆尖流淌出來。

幾天後,文章發表了。故事轉瞬便流傳開來,如希望的火種,鼓舞著人們為勝利而執著前行的腳步。許多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還在讀大學的布雷克也讀到了這篇文章,並從中讀出了那句話的深刻含意。布雷克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幾家企業的高薪聘請,毅然決定隨一個科技普及小組去非洲扶貧。

“到那裏,萬一你覺得天氣炎熱受不了,怎麼辦?非洲那裏鬧傳染病,怎麼辦?”麵對親友們異口同聲的勸說,布雷克很堅定地回答:如果黑暗籠罩了我,我絕不害怕,我會點亮自己的蠟燭!

一周後,布雷克懷揣希望去了非洲。在那裏,經過布雷克和同伴們的不懈努力,用他們那點點燭光,終於照亮了一片天空,並因此被聯合國授予扶貧大使的稱號。

蠟燭雖纖弱,卻有熠熠的光芒圍繞著它。

假如世界變得昏暗,那是因為你自己心中不夠燦爛;假如你覺得孤單,那是因為你關閉了心靈的窗戶。

下麵,台灣作家朱衣有一篇名為《不要讓心中那把火熄滅了》的散文——

有一個寒冷的冬天,我到氣溫零下30攝氏度的蒙古高原去做一個采訪。采訪的主題是——這些生活在寒凍大地中的遊牧民族是如何過新年的。

我和攝影師兩個人莽莽撞撞地來到蒙古的首都烏蘭巴托,才知道這個城市居民的生活早已現代化,要找大漠中的遊民還得翻山越嶺,深入蠻荒才行。

現在想起來真不如道自己哪來的勇氣,就這樣找了一台蘇聯登山吉普車,跟著蒙古向導往連路也分不清楚的銀白雪地中出發了。

最後終於在深夜時分,讓我們找著一家紮營在大漠中的人家。蒙古的向導讓我們這些喜歡自討苦吃的人留在蒙古包中,他自己先回鄰近的市鎮住宿,準備明天再來接我們。

我看到蒙古包的四周是床兼座椅,中央是一個火爐,終夜不熄。讓我想起台灣鄉下,一些舊式房子中的古老爐灶。女主人說:

“新的蒙古包建起來時,第一件事就是要點燃這個爐灶,爐火是一年四季都不能熄的。”

“如果熄了怎麼辦呢?”我很不識趣地問。

“那就要另起爐灶了。不過我們是不會讓火熄掉的。”

我知道她的意思,爐灶的火熄了是不吉利的事情,而且爐火代表著生命的力量,是維持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家庭、愛與溫暖的象征。因此沒有人願意讓爐火熄掉,也沒有人想另起爐灶。

離開蒙古之後,我一直沒有忘記那片銀白雪地中唯一的爐火,但是在都市中生活的我經常會麵臨一個蒙古牧民無法想像的生活狀況——也就是我們經常需要麵臨另起爐灶的抉擇,不論是愛情、工作、婚姻、友誼、健康、青春、環境、家庭、退休、死亡等問題都不斷地向我們挑戰,時時要我們做抉擇。

麵對這些生命的轉折點,我們是該保守原先的那一堆生命之火,還是該勇敢地另起爐灶?我想就是我再去一趟蒙古,向我的蒙古朋友們請教,也找不到答案吧?

不過在經曆了許多變化與磨練,在另起爐灶許多次之後,我終於明白,我要保留的是心頭的那把熱情之火,永遠不要讓它熄滅。這樣才能在最冰冷徹骨的冬夜,幫助我熬過寒凍,等待黎明。

如果有機會再回蒙古,我會跟當年的那個女主人說:

“謝謝你的忠告,這麼多年來我一直沒有讓心中的那把火熄滅了!”其實在很多時候。我們在遭遇問題時,不是問題難倒了我們,而是我們心中的那盞燈滅掉了,以至於我們最後迷失了。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那盞燈,不過我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失落它。

【玫瑰工作禪】

自我感受,自我出招,立於職場,玫瑰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