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宋軍在采石磯擊破南犯的金兵,完顏亮為部下所殺,人心振奮,北方義軍紛起,動搖了女真貴族在中原的統治,形勢是大有可為的。剛即位的宋孝宗也頗有恢複之誌,起用主戰派首領張浚,積極進行北伐。可是符離敗退後,他就堅持不下去,於是主和派重新得勢,再一次與金國通使議和。從此,南北分裂就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而辛棄疾的鴻鵠之誌也就無從施展,“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同上詞)了。時機是難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後,重新經營恢複中原的事業,民心士氣,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當然要困難得多。
“烽火揚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對照所展示的曆史圖景,正唱出了稼軒四顧蒼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憶當年的感慨心聲。“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狸祠在長江北岸今江蘇六合縣東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時,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宮,後來成為一座廟宇。拓跋燾小字佛狸,當時流傳有“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謠,所以民間把它叫做佛狸祠。“神鴉社鼓”,是一幅迎神賽會的生活場景。在古代,迎神賽會,是普遍流行的民間風俗,和農村生產勞動緊密聯係。佛狸祠在這裏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跡。四十三年過去了,當年揚州一帶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跡,這一切記憶猶新,而今佛狸祠下卻是神鴉社鼓,一片安寧祥和景象,全無戰鬥氣氛。辛棄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興和議以來,朝廷苟且偷安,放棄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時機,使得自己南歸四十多年,而恢複中原的壯誌無從實現。在這裏,深沉的時代悲哀和個人身世的感慨交織在一起。
那麼,辛棄疾是不是就認為良機已經錯過,事情已無法挽救了呢?當然不是這樣。對於這次北伐,他是讚成的,但認為必須做好準備工作;而準備是否充分,關鍵在於舉措是否得宜,在於任用什麼樣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議,應當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準備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擔;然而事情並不是所想象的那樣,於是他就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慨歎,詞意轉入了最後一層。這是作者借古人為自己寫照,形象飽滿、鮮明,比擬貼切、逼真!
這首詞具有懷古、憂世、抒誌等多重主題,全詞用典雖多,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代替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正體現了作者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
後人點評
明代楊慎在《詞品》中說:“辛詞當以京口北固亭懷古《永遇樂》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