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6.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讀辛棄疾《菩薩蠻》(1 / 1)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淳熙二三年間(1175—1176),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這首詞正是詞人在此時書於造口壁上,它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思,堪稱詞中瑰寶。

上片頭句“鬱孤台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於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鬱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台三字劈麵便呈現出一座鬱然孤峙之高台。詞人調動此三字打頭陣,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勢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筆也。進而寫出台下之清江水。《萬安縣誌》雲:“贛水入萬安境,初落平廣,奔激響溜。”寫出此一江激流,語境遂從百餘裏外之鬱孤台,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而造口,語境之核心也。接著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建炎三年,金兵窮追隆祐太後(哲宗孟後,高宗伯母),禦舟曾至造口,後不及而還。詞人身臨隆佑太後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行人淚”意蘊深廣,不必專言隆佑太後。由此想來,便覺隆佑太後被追至造口,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的象征。無疑此一江行人的淚中,也有詞人之悲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東北望。詞人因回想隆佑太後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鬱孤台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下片頭兩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寫眼前的景色。贛江原是北流,詞人為抒發胸懷,不受拘泥,在這裏言東流。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此處若有寄托。周濟《宋四家詞選》雲:“借水怨山。”可謂具眼。此詞句句不離山水。試體味“遮不住”三字,將青山周匝圍堵之感一筆推去,畢竟兩字更見深沉有力。“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江晚山深,此一蒼茫暮色又具封閉式意味,無異為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寫照,而暗合上闋開頭的鬱孤台意象。正愁餘,語本《楚辭·九歌·湘夫人》:“目渺渺兮愁予。”實為詞人的肺腑之言,更哪堪聞亂山深處鷓鴣聲聲:“行不得也哥哥。”《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誌懷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鷓鴣》則雲:“啼到曉,唯能愁北人,南人慣聞如不聞。”鷓鴣聲聲,其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耶?抑鉤起其誌業未就之忠憤耶?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耶?實難作一實指。結尾兩句寫朝廷一味妥協,久未光複中原,作者心中滿懷愁苦,表現得極其悲涼。

此詞抒發了作者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

後人點評

卓人月《詞統》雲:“忠憤之氣,拂拂指端。”

梁啟超在《藝蘅館詞選》中雲:“《菩薩蠻》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