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讀辛棄疾《水龍吟》(2 / 2)

下片是直接言誌。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裏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遊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求田問舍就是買地置屋。劉郎,指三國時劉備,這裏泛指有大誌之人。這也是用了一個典故。三國時許汜去看望陳登,陳登對他很冷淡,獨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許汜去詢問劉備,劉備說:天下大亂,你忘懷國事,求田問舍,陳登當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將睡在百尺高樓,叫你睡在地下,豈止相差上下床呢?(見《三國誌·陳登傳》)“怕應羞見”的“怕應”兩字,是辛棄疾為許汜設想,表示懷疑:像你(指許汜)那樣的瑣屑小人,有何麵目去見像劉備那樣的英雄人物?這二層的大意是說,既不學為吃鱸魚膾而還鄉的張季鷹,也不學求田問舍的許汜。作者登臨遠望故土而生思鄉之情,作者自知身為遊子,但國勢如此,像自己一般思鄉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於是說,我想回故鄉但卻絕不像張翰、許汜一樣,我回故鄉當是收複河山之時。作者有此誌向,但語言含蓄,“歸未?”一詞自然引出下一層。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流年,即時光流逝;風雨指國家在風雨飄搖之中,“樹猶如此”也有一個典故,據《世說新語》記載,桓溫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歎地說:“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呢!這三句詞包含的意思是:於此時,我心中確實想念故鄉,但我不會像張瀚、許汜一樣貪圖安逸。我所憂懼的,隻是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複中原的宿願不能實現。年歲漸增,恐再閑置便再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這三句,是全首詞的核心。到這裏,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推進,已經發展到最高潮。

下麵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層意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在宋代,一般遊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這與上片“無人會、登臨意”相呼應。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把其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