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4.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讀辛棄疾《水龍吟》(1 / 2)

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這首詞作於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願。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鬱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上片寫景抒情。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開頭兩句,“楚天千裏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楚天”的“楚”,泛指長江中下遊一帶,這裏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千裏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隻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的壯觀景色。這三句描繪的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裏,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接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遝遝的遠山,有的很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雖美,卻隻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人心中有愁有恨,見壯美的遠山,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至於愁恨為何,詞中沒有正麵交代,但結合登臨時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寓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兩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可是南宋統治集團根本無北上收複失地之意,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遊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誌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用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誌,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欄杆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籲唏獨語,或以手拍欄杆。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杆拍。”欄杆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杆來發泄。用在這裏,就把作者雄心壯誌無處施展的急切悲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麵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於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於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無人會、登臨意”,慨歎自己空有恢複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這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後“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