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辛棄疾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抗擊金軍、恢複中原的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納。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棄疾四十歲,調到荊湖南路當轉運副使,仍舊是遠離戰事的閑職。不能盡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使詞人非常失望。當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抒發胸中的鬱悶和感慨。
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抒發作者惜春之情。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說如今已是暮春天氣,禁不起再有幾番風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於怕春去花落,他甚至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對於正將離開的“春”,作者深情地對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聽說芳草已經長滿到天涯海角,遮斷了你的歸路!但是春不答話,依舊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語”,無可奈何的作者無法留住春天,“算隻有殷勤,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倒還是那簷下的蜘蛛,勤勤懇懇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網,去粘住那象征殘春景象的楊柳飛花。如此,在作者看來,似乎這殷勤的昆蟲比自己更有收獲,其情亦太可憫了。
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後失寵的典故,來喻指自己的失意。“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這段文字,說明自古便有娥眉見妒的先例。陳皇後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宮——長門宮。後來她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卻遲遲未到。這種複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麼人去訴說呢?“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兩句中的“舞”字,因高興而得意,忘形的樣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別人進讒言取得寵幸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於非命嗎?“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三句是結句。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不可傾訴的鬱悶。危欄,是高處的欄杆。這三句是說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遣鬱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遠遠望去,一片迷蒙。這樣的暮景,會使人見景傷情,更加悲傷。“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作者在詞的結尾處飽含韻味的一筆,不僅抒發自己尚未見用的鬱悶,也旨在點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趨勢,和全詞春去的主題緊密相連。
對於這首詞,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是作者對個人遭遇的感慨,而更多的是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辛棄疾一生憂國憂民,這裏“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勢如春一樣一日日漸衰,並非像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綺怨和閑愁。
後人點評
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辛幼安晚春詞‘更能消、幾番風雨’雲雲,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聞壽皇(指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可見這首詞流露出來的對國事、對朝廷的怨尤之情是何等強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