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家庭和睦,健康長壽(2 / 2)

一個感情已經破裂的家庭,不僅僅是夫妻的生活不幸福,而且波及子女,使家庭成員的內心發生強烈的衝突和矛盾,全家人的心靈都籠罩上一層灰暗的陰影,於是,這不良的心身反應就是摧殘健康的因子,使人的體質大大下降。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所以,社會發展和家庭生活密切相關。在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的時代,家庭生活簡陋,為了維持生計和操持繁重的家務活兒,不少家庭主婦累壞了身體,得了一種“家庭主婦綜合征”,身心健康受到了嚴重的損害。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的家電進入家庭,家務勞動大為減少,許多婦女更多地追求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因此,夫妻和睦恩愛、子女孝順體貼,再加上科學營養的飲食、合理適度的運動,都會使人們更加健康長壽。

美國作家特魯赫伯指出:“在家庭生活中,我們不僅需要有溫柔的感觸,不斷激蕩的熱情,也需要有充沛的情感之力。這種情感之力表現你的靈巧、有趣、富有生氣,它是生活得到平穩的發展。”這位作家提倡要讓幽默的愉快始終充滿家庭,而這一點正是比吃任何補藥都有利於健康的良方。

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體諒和幫助,同心同德,共同建立一個令人感到溫暖、歡樂和美滿的環境。一旦有人生病,其他成員要幫助他(她)及時就醫,在生活上多加照顧,噓寒問暖,表現出關愛之心,使他(她)在精神上感到滿足,促使病體早日康複。

家庭中最有損於個人健康的因素為夫妻間無休止的日夜爭吵、互不信任、猜忌,以至於發展到毆打、虐待。精神上的相互折磨無異於慢性自殺。這種情況下,離婚是合理的手段,也是一種不得不采用的保健措施。如果出於某種考慮,非要維護一個從本質上已經破裂的家庭,對夫妻雙方及孩子的成長都沒有任何好處。弗蘭克林說過:“婚前要睜大眼睛,婚後半閉眼睛就可以了。”這就是說,婚後夫妻之間絕不要為一些非原則的瑣事斤斤計較,認真應放在婚前。

養生典範

據《西安晚報》載,西安長安區一位一百多歲的老太太,坐在炕上能剝玉米,甚至還能穿針引線補衣服。

《西安晚報》記者前去采訪,在山腳下的長安區抱石村見到了老人。當時,老人坐在炕上正剝著新玉米。老人滿臉紅潤,剝起玉米來手不抖,勁還蠻大。老人的兒子肖文華說,他母親王恩平 1902 年 8月 4 日出生。老人一輩子沒上過學,也沒出過遠門,一直在農村幹農活,老人性格開朗,跟鄉鄰關係特別好,從沒有跟別人拌過嘴。現在老人雖然下不了炕,但老人仍不閑著,時不時地還剝剝玉米,補個衣服。正說著,鄰居把針線筐搬到老人炕前,老人一手拿起一寸多長的針,一手拿著線,竟然穿起來,連穿 3 下,線頭穿過針孔,引得幾位鄉親直拍起手來。老人不僅眼不花,而且耳也不聾,就是牙都掉完了,可老人最喜歡吃兒媳婦烙的鍋盔饃,隻是老人在吃之前,先把外麵饃皮撕掉,吃饃心。

“老太太長壽跟這個和睦大家庭有很大的關係。”鄉親們說。老人的子女個個都孝順,大女子也已經 80 多歲了,時常來到母親處,跟母親聊天。老人的兒子和兒媳婦更是對母親照顧得無微不至,尤其是兒媳婦高雪娥,自從七八年前老人跌了一跤下不了炕後,高雪娥每天給老人把飯菜端到炕前,給老人洗臉,梳頭,老人過去纏過腳,洗起來比較麻煩,高雪娥給老人洗腳時都是非常小心仔細。高雪娥說:“老人長壽身體健康,就是我們做兒女的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