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家趣篇(2 / 3)

一聯解難

相傳,清代瀏陽縣有個老先生善對聯,遠近慕名而來求他作對聯的人川流不息。

當時,縣城有個商人,父母先後去世,商人在將父母合葬時,不慎將父葬在西邊,母葬在東,有違當地習俗。但既已落葬,便是入土為安,不能再動。

於是,商人在父母墳前立了兩根石柱,想求人寫一副對聯貼上。經人介紹,欲求先生解難。先生聽罷前情,微微一笑,提筆寫道:

生前既不離左右;

死後何必分東西。

上聯論證下聯,合情合理。

才子拜匠仆為師

清代才子李調元能詩善文,才華橫溢。一次,他同夫人一起對對子,對好以後,丫環說:“夫人出得好,老爺對得妙,何不用羊毫筆寫在紅綾紙上。”於是夫人又出一上聯讓李調元對:

羊毫筆寫紅綾紙;

李調元想了半天,竟對不上來,這位才子被難住了。第二天,李調元聽見丫環、匠仆們在一起談論這件事,他們個個都對出了下聯。

丫環對的是:

鹿角叉晾紫羅裙。

廚子對得是:

牛鼻索捆青杠柴。

轎夫對的是:

虎頭靴套麻草鞋。

書童也脫口而出:

木扁擔挑黑書箱。

李調元聽在耳裏,愧在心裏。他猛然悟出一個道理:詩發於情,文出於理,對於生於感觸。匠仆們之所以都能對得上,是由於他們熟悉生活。想到這裏,這位頗負盛名的才子便放下架子,拜匠仆們為師。

刁氏巧對梅聖俞

北宋梅聖俞(堯臣)以詩知名,仕宦三十年,終不得一官職。及受敕修書,語其妻刁氏曰:

吾之修書,可謂猢猻入布袋矣;

妻對曰:

君於仕宦,何異鯰魚緣竹竿乎?

夫妻對語竟成妙聯,巧在自然,趣出比喻。“猢猻入布袋”,喻“鑽進去易,爬出來難——憋悶煞人也”,形容編書之艱辛;“鯰魚緣竹竿”以喻“爬上去難,滑下來易——折磨煞人也”,形容仕途之坎坷。形象生動,詼諧有趣。

蓮子與離兒

清代康熙年間,著名文人金聖歎批點、校注了《西廂記》、《水滸傳》等古典文學作品,又善創作傳奇劇。後因抗糧哭廟案被判死刑。臨刑前,其子置酒菜進行生祭,與父訣別,金心情酸苦,先吟出一則上聯:

蓮子心中苦;

暗寓“憐”子苦心。當其父悲痛欲絕、泣不成聲時,繼吟下聯:

梨兒腹中酸。

暗寓“離”兒心酸,一副對聯寫盡胸中怨憤,正是大文學家的手筆。

飛來峰聯話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與夫人同遊杭州西湖靈隱寺,見冷泉寺飛來峰有聯: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甚感有趣,遂作答聯: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夫人更作: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

數日後偕次女來遊,女再作答聯: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俞不解,驚問“項”字何指?女答道:“不是項羽將此山拔起,安得飛來?”

父女相與大笑,為此勝跡留下佳話。

窮少年過年

從前,有個叫金誌鵬的富家子弟,從小好逸惡勞,無惡不做。父親去世後,本性難改,很快坐吃山空,成了個窮少爺。

一年除夕,窮少年窮得連米都沒有吃的,於是,他在自家門前寫了副對子:

行節儉事,

過淡泊年。

這天夜晚,舅父買了肉和一些大米來到門前,見此對聯,不禁感慨萬分,便對外甥說:“你這對聯的頭上,還應各加一個字!”說罷,揮筆寫下了一幅門聯。

窮少年一看,感到羞愧萬分,從此洗心革麵,自力謀生,最終富了起來。

原來,舅父在上下聯頭各加一個“行”字和一個“免”字,這副對聯變成了:

早行節儉事,

免過淡泊年。

兄對妹

蘇東坡妹妹叫蘇小妹,生得聰明伶俐,能言善對。一天晚上,蘇小妹來到書房,見蘇東坡對月沉思,便逗趣地問:“大哥又在想些什麼,說出來小妹為你分憂。”

蘇東坡見她到來,也打趣道:“我剛想起一條上聯,若你今晚能對下聯出來,我就佩服你的聰明。”

小妹笑著說:“哪來的上聯要對一個晚上?快說出來吧。”

蘇東坡高聲念道:

水仙子持碧玉蕭,風前吹出聲聲慢;

東坡念完,便對小妹道:“看你的了。”說完便閉目養神起來。

蘇小妹本來聰慧非常,立即對出下聯: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走來步步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