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那年他又去應考,熬過兩場,最後麵試。主考管見他白發蒼蒼,老態龍鍾,故意出聯戲弄他。聯文是:
上鉤為老,下鉤為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
上聯把老、考嵌在聯中,頗含諷刺之意。王梗直聽出主考官的意思,沉思片刻,從容答道:
二人是天,一人是大,天大人情,人情大過天。
王梗直巧用拆字,通過下聯將科舉中徇私舞弊,專搞人情關係的醜惡行為作了充分的揭露,且對仗工整,出言中肯,令人歎服。主考管弄巧成拙,自討沒趣,不得不悻悻地點了這老秀才為舉人。
肖光際戲弄蔡糊塗
清朝鹹豐年間,湖北廣濟(今武穴市)有一任知縣姓蔡,人稱“蔡糊塗”。此人理政斷案糊塗,斂財卻不糊塗。
有一年,他過五十大壽,便指使衙門走狗四處遊說,要求各鄉各村民眾,有錢送錢,有物送物,鬧得窮苦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
當時,正是三月春荒季節,連溫飽都成問題,拿什麼去“孝敬”縣老爺呢?當地百姓愁眉苦臉,惶惶不可終日。
肖光際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氣憤非常。他用白紙寫了一副長聯掛城牆上。聯文是:
大老爺做生日金也要銀也收粟子盡拿黑白一把抓不分南北;
小百姓真該死麥未熟穀未出豆兒剛種青黃兩不接哪有東西。
對聯掛出片刻,就招來千人圍觀,一頓飯功夫,全城男女老少皆知。此事傳到蔡糊塗那裏,他氣急敗壞,立即叫人撕下對聯,送到公堂,並派公役去抓肖光際。
公堂上,蔡糊塗吹胡子瞪眼睛,喝道:“肖光際,你知罪嗎?”
肖光際不慌不忙地答道:“老朽一向安分守己,並無敲詐勒索,何罪之有?”
蔡糊塗一聽“敲詐勒索”四個字,猶如火上澆油,他惱羞成怒地說:“你誣蔑本縣,就是蔑視朝廷,罪大惡極,既然你沒有攻擊本縣之意,那麼,可當堂為本縣寫一副對聯,本縣就釋放你。”
衙役門搬上桌子,端上文房四寶,肖光際提筆一揮而就: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禮義廉。
橫批:天高三尺
肖光際擱下筆,揚長而去。蔡糊塗命衙役將對聯掛在書房裏,自己欣賞,甚為得意。他哪裏知道,這副對聯深有含意。上聯罵他“忘(王)八”,下聯罵他“無恥”。橫批是罵他盤剝百姓,地皮都刮去三尺,天當然也就高了三尺。
聯諷劉瑾
明朝成化年間,有個狀元叫費宏,授翰林院修撰。他為人剛正不阿,不懼權貴。明武宗正得年間,他官至戶部尚書,他的伯父與他為同袍,但職位卻沒他般高。官場規矩隻按官職大小排列,不問年齡輩份。
有一天,某大臣宴請同僚,費宏同他的伯父一同被邀請。開宴時,主人按例請費宏上座,但費宏坐下後,卻想起這是私宴,不必按官職入座,便立即與他的伯父換座。一番拉扯之後,終於坐定。
不料這番擾攘,卻給剛進來的司禮太監劉瑾看在眼內。眾人一見劉瑾,都立即誠惶誠恐地起立相迎,獨費宏仍舊坐在那裏點頭打招呼算了。劉瑾心中有氣,但卻又不便發作,便借方才換位之事,尖聲尖氣道:
費秀才以羊易牛;
費宏見劉瑾將自己同伯父比作牛羊,心中有氣,卻不動聲色,緩緩道:
趙中貴指鹿為馬。
劉瑾大怒,帶同手下離去。由於費宏在朝中很有威望,劉瑾也不能對他怎樣。
捧嘲相對
有個大財主過生日,不少人來拜壽。當地有個善於拍馬的鄉紳,想借獻聯祝壽的機會,討好大財主。然而他搜腸刮肚隻寫出上聯,挖空心思也想不出下聯,隻好將上聯獻給財主,上寫:
壽比南山,山不老。老大人,人壽年豐,豐衣足食,食盡珍肴美味。位尊德大,大享榮華富貴。貴客早應該來,來之是理,理所當然。
財主一看,很高興,把它貼在大門一邊,向來客廣征下聯。有位窮秀才,看了這令人作嘔的上聯,非常氣憤,提起筆來,對出下聯:
福如東海,海闊大。大老人,人麵獸心,心黑手毒,毒如豺狼虎豹。暴病而死,死無葬身之地。地方好人莫去,去了後悔,悔之晚矣!
上下兩聯,一捧一嘲,針鋒相對,且都采用頂針手法。上聯中以諧音字“位”頂“味”,下聯則以諧音字“暴”頂“豹”,對仗甚為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