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嘲諷篇(3)(2 / 3)

今日幸南苑,明日幸北海,幾忘曾幸古長安,億兆民膏血輕拋,隻顧一人慶有!

五旬割雲南,六旬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數千裏版圖盡棄,每逢萬壽疆無。

此聯采用“序換”的措辭法,把通常所說的“一人有慶,萬壽無疆”巧改成“一人慶有,萬壽疆無”,詞序一顛倒,意思大變,一針見血地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統治者的罪惡行徑,對其進行了絕妙而深刻的諷刺。

張得開管不緊

直隸樂亭縣有宋、劉二姓,豪富而驕奢。科舉時代,二姓或賄買官吏,或雇用槍手,盜取科名。

某年縣試,知縣張某吃了劉家的賄賂,劉姓子弟盡皆名列前茅。到了府考之時,太守管某又受宋姓之托,因而宋姓子弟又都名列前茅。

眾人知其底細,大為不平,因此有人贈聯以嘲之曰:

頭場劉,二場宋,宋進去,劉出來,彼此同樂;

知府管,知縣張,張得開,管不住,上下皆鬆。

官場腐敗,舞弊營私,令人憎惡。此聯借用諧音法與借義法,巧妙雙關,對這種腐敗現象進行了諷刺。

嘲梁鼎芬聯

清代梁鼎芬在湖北任職的時候,聲名狼藉,早已為輿論所不容。當地有人撰一額一聯以相贈,額雲:

梁上君子。

聯雲:

一日難支,足下分開兩片;

念頭太錯,頸上須防八刀。

橫額嵌其姓“梁”字,上聯“一日”下加“兩片”,拆“鼎”宇;下聯“念”同“廿”,代草頭,下加“八刀”,拆“芬”字。用拆字法,合為“梁鼎芬”,以諷其人。

改聯辱財主

清朝嘉興年間,有個叫化頭,由於長袖善舞,能廣結人緣,漸漸擺脫了窮困。到了他的兒子時,更是青出於藍,家財萬貫,成了當地的富翁。

那叫花兒子富起來之後嫌叫化身份低微,便將叫化頭的位置讓了給別人做,自己便當起財主來。但心中仍然覺得,自己雖然富有,但人家總當他是叫化頭,不大看得起他。

於是,他便花了數千兩銀子買通了官府,令三個兒子都有了功名。一年除夕,他還寫了副春聯掛在門上:

巷有幾人,舉貢,監生,進士;

家無別業,詩書,禮樂,文章。

數天後,新會才子蕭燧和幾位文友路過,見春聯口氣大,問及始末,心中不屑那財主的為人,提筆改寫了副對聯貼在其上:

巷有幾人,化子,舞蛇,弄術;

家無別業,琵琶,綽板,三弦。

眾人看後都捧腹大笑。

放火與點燈

宋代州官田登,欺壓百姓,蠻不講理,因自己名登,就諱言“登”字,竟連一切同音字均不許說,否則任他撲打責罵。

有一年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全城貼出告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放火”實為“放燈”之諱。有人因而編撰一副對聯:

隻準州官放火;

不許百姓點燈。

此聯從此成為一句成語流傳至今,成為對這類酷吏的寫照。

拍案叫絕一諷聯

民國初年,北京一家中藥店的一副對聯,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絕。聯文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陳湯”。

“六君子”、“二陳湯”,都是中藥的兩個湯頭名。對聯作者將其巧妙地鑲嵌在對聯中,用以諷刺竊國軍閥袁世凱做皇帝的醜劇。

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後,野心勃勃,夢想做皇帝。當時,由楊度出麵,聯絡孫毓筠、嚴複、劉師培、李燮和、胡瑛,組成“籌安會”,宣稱“以籌一國之治安”,為袁世凱稱帝鼓吹,人稱此六人為“六君子”。上聯諷刺袁世凱做皇帝的“病”,是由此開始的。

下聯的“二陳湯”,是指陝西的陳樹藩、四川的陳宦等地方實力派的代表,湯薌銘是袁世凱的親信,他們都是袁世凱的心腹,捧袁稱帝十分賣力。

後來,蔡鍔在雲南首先起兵討伐袁世凱,各地紛紛響應,形勢立刻急轉直下,全國人民堅決反袁,二位姓陳的見大勢已去,馬上見風轉舵,先後在陝、蜀兩地,宣布反袁“獨立”。

袁世凱見後院起火,眾叛親離,氣病交加,一命嗚呼。僅僅做了八十餘天的短命皇帝,從此留下醜名。

這副對聯妙在用中藥名入聯,寥寥十個字,表現了一樁重大的曆史事件,辛辣的諷刺令人叫絕。

人情大過天

清朝末年,有位老者名叫王梗直,人如其名,正直不阿,對有錢有勢的人從不阿諛鑽營。因此,每次府試都得不到主考官的“賞識”而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