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戰略選擇:戰略進攻的國家內部戰略(14)(1 / 2)

在科技投入上,美國克林頓政府在《為了國家利益發展科學》文件中明確提出:“科學是人類取之不盡的資源,科學也是未來投入的重點,科學投入創造著建設未來的智力資本。”此後的一段相當長的時間裏,我們要依然銘記曆史教訓,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應有落後就要挨打的危機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緊迫感。

一是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體製下全社會科技投入體係。運用經濟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導、鼓勵各類企業增加科技投入,使其逐步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二是調整投資方向。在投資選擇上,要有一個投資方向的大調整。在集中計劃經濟體製下,人們隻是單純的消費主體,不是投資主體。在市場經濟體製下,特別是知識經濟發展中,知識資本的投入、開發、生產、分配、流通和消費,不僅涉及國家興衰,也涉及個人前途和生活。因此,在科技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對策上,除了國家要有必要的投入外,還應當鼓勵人們自覺主動地進行各項知識資本的投入。1952年,全國城鄉人民儲蓄8億多元,每人平均不到2元錢。1978年為200億元,每人平均20元左右。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很難有能力進行知識資本的自我投入。現在,城鄉人民儲蓄已超過10萬億元以上,每人平均近萬元,已有進行知識資本初步投資的能力。因此,在投資政策上,不僅要吸引人們進行股票、房地產等經營性投資,還要大力鼓勵人們進行各種形式的知識資本的投資,其中主要是高等教育知識資本的投資。要吸引人們進行高等教育的智力投資,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的戰略指導思想上有一個大的轉變,即從“精英式”或“非大眾化”高等教育逐步轉變到“大眾化”高等教育上來。根據需要與可能,如果通過大學辦學體製的改革,為“大眾化”大學教育提供更多的辦學場所,又通過個人知識資本投資緩解國家教育經費的不足,從而為知識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的人才,如此一舉多得的好事,我們應當樂而為之,而不應唱而不為。

采取措施,切實增加政府對科教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每年財政科教投入的增長速度要高於財政收入的年增長速度,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科技投入的增長幅度要更大一些。國際上研究開發的投入中,企業投入超過50%的國家有三個:日本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最高占80%,德國企業占67%,美國企業占53%。目前我國很多企業效益欠佳,甚至虧損,企業的科技投入較少,對國家的科技投入有根深蒂固的依賴性,但國家財政大量投入科技也是有困難的。因此,從長遠來看我國企業要發展並在國際上有競爭力,就必須增加科技投入。應繼續拓寬科技資金融資渠道,大幅度增加科技貸款規模,對科技活動、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科技產業發展繼續予以必要的政策扶持。

在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時,要優化投資結構,重視發揮基金的製約作用,提高資金利用效益。國家應增加對農業科技、高技術、重點科研基地和科研裝備的投入,應增加對有經濟價值和較高經濟效益的科技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成果推廣項目的投入。

6.提高科學技術的自主依存率

在科學技術的自主依存率上,要有一個自力更生的大增長。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自主依存率的高低,是判斷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程度和經濟增長因素大小的重要尺度。美國所以長期保持世界超級經濟大國的優勢地位,重要原因之一是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高新技術處於世界各國領先地位,科學技術的自主依存率高達98.4%,對外技術依存率僅占1.6%;日本所以能夠在戰後實現經濟振興,並逐步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也是由於科技進步因素所決定的,科學技術的自主依存率達到93.4%,對外技術依存率隻有6.6%。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所以能夠實現持續、快速和健康的經濟發展,除了經濟體製改革等重要原因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科學技術的自主依存率已接近50%。當然,與發達國家相比,科學技術自主依存率較低,對外依存率仍在50%以上,這又是造成與經濟發達國家差距較大的重要原因。我國13億人口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目前隻相當於美國2.5億人所創造的國民生產總值的1/10左右,主要原因就在這裏。對此,我們在注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必須積極主動地發展本國的科學技術,提高科學技術的自主依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