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構築麵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型科技體製
在知識經濟時代,持續不斷地創新是新經濟的靈魂。這種創新不是通常意義的技術發現或發明,而是如何把新發明引入經濟活動,或者說如何按照市場要求和規律對新的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這就使得科技創新行為以及由此構成的生產係統、組織係統必然產生一係列變革,如創新主體的多元化、創新過程的網絡化、創新目標的績效化等。這些變化要求對我國現行的科技體製進行改革、對科技體製進行戰略結構調整,使科技運行機製得到根本轉變,從體製上實現科技與經濟的有機結合,科技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科研機構與企業在體製上緊密融合,產學研有機聯合,按照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儲備、壯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發展目標,跨部門、跨地區優化配置科技力量和科技資源,並堅定不移地推動企業的科技進步。
各類研究機構依據其不同目標,按照不同機製優化其內部結構,增強活力和競爭力,提高市場經濟下的自我發展能力。具體內容包括:
———將原有的按照部門需求設置科研機構、按照學科和專業配置科技力量,調整為按市場需求和國家目標配置科技資源,打破部門、地區限製,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與集成。
———將國家財政對科研機構給予普遍支持,調整為國家重點支持一支精幹的研究開發隊伍,使大部分科技力量進入市場,按照市場機製運行,不同層次的科技工作按照不同的機製得到加強。
———將技術開發體係從以科研機構為主體,調整為以企業為主體,使絕大部分科研機構向企業化轉製。
———將科研機構內部專業設置過細、老化,科研機構辦社會、人員臃腫、非研究人員過多、小而全的封閉式管理,調整為重點加強綜合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專業、人才結構優化,突出研究開發隊伍建設,在組織結構、人事製度等方麵實行開放式管理。
構築麵向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型科技體製,其重點應抓好如下幾項工作:
(1)加強我國科技經濟一體化微觀基礎的建設,推動我國科技與經濟從外部結合向內部結合深化。在發達國家,其科技人員大多(60%以上)分布在企業之中,企業內部有足夠先進的研究設備,優秀的且數量眾多的科技人員,較為充分的經費支持,設有研究開發機構。因此,在發達國家,其科技成果的轉化主要在企業內部(從實驗研究室到生產車間)進行,或從外部引進已經成熟的生產技術加以消化、吸收和創新。科技成果的上述轉化途徑較為順暢。與發達國家的情況相反,我國原有的科研機構與科技人員主要集中在企業外部,因此,10多年來我國科技體製改革提倡的“科技麵向經濟”、“科技長入經濟”主要指的是遊離於企業之外的科技力量與企業或經濟的結合。由於科研單位(包括高校)與企業雙方在利益、觀念、思維定勢、技術水平……等方麵存在較大差異,使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長入經濟過程困難重重,糾紛不斷。所以說,我國科技與經濟結合的微觀基礎較為薄弱。為此我們需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開發體係,促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配合國有企業的戰略性改組和現代企業製度的建立,把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為搞好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途徑,形成市場經濟體製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開發體係。促進大部分技術開發機構轉變為科技企業。一些有實力的綜合類大院大所,除“穩住”少而精的科技力量從事長遠性和基礎性研究、加強成果儲備,多數科技力量以多種形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緊密配合所有製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引導、支持更多的科研機構充分運用自身的科技優勢和經濟實力,通過技術或其他資產入股、收購、兼並等方式,運用高新技術成果盤活一批國有企業存量資產。以資產為紐帶,與現有企業實行多種形式的聯合,培育和形成一批有實力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在計算機、軟件、生物醫藥、新材料、數字通訊、機電一體化、電力電子等方麵抓一批有基礎、有條件的企業或企業集團,開展組建高新技術集團的試點工作。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研究開發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集團的迅速崛起,將對加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