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戰略選擇:戰略進攻的國家內部戰略(12)(2 / 3)

3.以市場為導向,創造一個有利於人才流動的大環境

活躍人力資本市場,強化人力資本的使用效率,讓市場為知識定價,培育市場化的人才選擇機製。以市場為導向,搞活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流動。在知識資本的流動上,要有一個符合市場要求的大環境。“知識經濟”,說到底,是以知識資本的培育、開發、生產、流通、分配和消費為主要過程和基本特征的經濟。就知識資本與人才、技術、知識經濟的內在關係來說,人才是知識資本的人格化,高層次人才則是高額知識資本的人格化,技術是知識資本的智能化,高新技術是高新知識資本的智能化;知識經濟是知識資本的物質化,高素質的知識則是高素質知識資本的物質化。在知識資本物質化過程中,即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再生產過程中,實現知識資本其中包括人才和技術,或者說智力資本與技術資本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則是保障知識經濟協調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知識更新加快、技術壽命周期縮短的情況下,對知識資本流動的大開放,就尤為必要。據測算,現在新技術平均壽命周期隻有5年,每年平均有20%原新技術被淘汰。在美國最近15年中,已淘汰8000多種職業,同時創造了6000多種新職業。這就必然要求人才和技術的流動及重新組合,要求有一個開放的寬鬆的大環境。否則就會造成知識資本的積壓和浪費,並阻礙知識資本的再生產。

就我國人才流動而言,由於長期受到計劃經濟體製的強力約束,在幹部製度、人事製度、用工製度、戶籍製度上,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人才合理流動及優化配置的體製障礙。人才的“部門所有製”、“行業所有製”、“單位所有製”、“區域所有製”、“城市所有製”與“農村所有製”,阻礙了人才的合理流動,缺位的進不來,多餘的出不去。因此,在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的同時,必須繼續進行幹部製度、人事製度、用工製度和戶籍製度的改革,為人才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創造一個開放寬鬆的大環境。

人才的流動,不僅需要國內範圍的流動,而且需要國際範圍的流動。美國在戰後的1952年和1965年,曾經兩次修改移民法,優先批準各種科技人才入境入籍。1952年至1973年,曾引進了16萬科技人才。1974年至1996年,又引進了14萬科技人才。每引進一個外國科技人才,能節省教育投資4萬美元。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前一段時間,科技人才流出多,流入少;而近年來,科技人才的流入逐步增多。但總的來說,從未來發展看,還應借鑒別國經驗,進一步創造一個有利於引進國外科技人才的開放寬鬆的大環境。

就我國技術流動而言,根據科學技術更新規律和對外輻射規律,應當通過技術市場的完善,努力實現科學技術在地域、行業和單位之間的合理流動。要創造一個有利於技術流動的開放寬鬆的大環境。

在人才以市場為導向的流動基礎上,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擇機製,營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人才競爭和選擇機製,防止人才使用上的暗箱操作。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強調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強調在人才觀念上,要有一個重大轉變。知識經濟的競爭,是比市場經濟更為激烈的競爭。由於經濟競爭說到底是技術與管理水平的競爭,技術與管理水平的競爭說到底是各種專業人才的競爭,是教育程度的競爭。所以,要通過“國興科教”實現“科教興國”的百年大計,必須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任賢使能,舉才有德,在人才觀念上,有一個重視程度的大轉變。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和企事業單位領導人,要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對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專業人才,要有重才之識,求才之心,識才之見,愛才之意,用才之道,舉才之德。但僅此還是不夠的,我們不能把人才的成長、選擇寄希望於領導,更不能僅靠呼籲社會形成重才之風,關鍵在於要建立公開、公正、競爭性的人才選擇機製。最好是在人才以市場為導向的流動基礎上,建立市場化的人才選擇機製。為此必須改革現行的幹部、人事、用工、戶籍製度,消除人才選擇上的封閉和不合理的現象。

切實重視人才,切實改善知識分子待遇。知識分子是國家最為寶貴的財富,擔負著國家科技振興的重要曆史使命,是科教興國的希望所在。中國知識分子曆來富於刻苦耐勞、愛國奉獻的精神。科教興國,首先要切實改善知識分子的狀況,不讓他們為尋求職業外收入,影響精神創造這種得不償失、惡性循環的事情再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