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戰略選擇:戰略進攻的國家內部戰略(12)(1 / 3)

從戰略的高度和全局的高度審視科技和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強化教育的戰略地位。曆史和現實一再證明,國際間的激烈競爭,實質上是經濟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這種競爭必定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較量。擔負著培養人才重任的教育的興衰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我們隻有從這樣全局的高度來審視教育,才能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才能在這場世界性的競爭中贏得主動和優勢。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以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大量專門人才的培養。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基礎。西方發達國家“知識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其根本原因在於教育水準的全麵提高和發展,在於知識已成為社會所有方麵存在和發展的決定因素。鄧小平同誌曾提醒全黨:“我們的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

2.轉變教育指導思想,深化教育體製改革

轉變教育指導思想,確立新世紀中國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全麵提高全民教育文化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科教工作的重心要向農村傾斜,對教育發展方向和投資方向進行戰略大調整,即大幅度增加對8億農民的教育投入,高度重視並積極采取措施發展農村教育,使農村教育有個大規模和高速度的發展。目前從城市看,總起來講學生受教育的條件、機會、水平還是比較好的。教育發展落後,最主要的表現在農村。農村文盲占農村人口比例很高,而且由於各方麵的條件限製,新的文盲還在不斷產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一方麵影響農業部門的發展、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也不利於農民的脫貧致富和農村精神文明的建設,最重要的是農村人口素質低將不利於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勞動力文化素質低將構成農村勞動力分業和轉移的素質障礙,不利於整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多年來,我們把農民排斥在體製外,不僅利用剪刀差轉移了過多的農業積累,而且把農村人口固著在狹小封閉的土地上,使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條件與機會無法與城市相比,這對農民是不公平的,對我國社會的長遠發展也是不利的。社會發展到今天,時代、科技進步到現在這樣一個程度,我們必須改變過去的做法,切實重視農村的基礎教育,保障農村兒童受教育的機會與權力。發展教育一定要優先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多年來我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很少,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投入的比例和規模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下降。資金不足、師資短缺是農村教育大發展的兩個最大障礙。應強化、硬化發展農村教育的舉措,尤其要狠下決心解決農村教育發展的兩個最突出的問題:一是增加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二是進一步改善農村教師待遇,穩定教師隊伍。我們至少應當做到像小平同誌所要求的那樣,發揚“在別的地方忍一點”的精神,少搞樓堂館所,多修學校舊房、危房,多蓋教師宿舍,少鋪張浪費,多幫助貧困學生,嚴格遵守教師法,不拖欠教師工資。這些總是應該做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深化教育體製改革,首先是深化高等教育體製改革。我國高等學校經過連續幾年大幅度擴大招生規模,2004年毛入學率已經達到19%,在校學生已超過2000萬。在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關注高等教育發展的速度與質量問題,不能一味地追求數量上的增長,培養質量問題也不容忽視,走一條數量和質量並重的發展路子。同時,我們需要調整高等教育的培養結構。現階段,我國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一方麵社會急需的高級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另一方麵,職業技術學院則出現招生難,大學生就業率不高的實際情況。為此,今後在發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應盡量地讓市場發揮調節作用,使各高校根據市場人才供需情況調整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此外,我們需要深化高等教育辦學體製和投資體製的改革,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不斷擴大教育投資渠道,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製。在高等教育辦學體製和投資體製上,提高市場準入程度,擴大和提升民辦高等學校的發展空間,從多方麵吸納社會資金投資於高等教育。

其次,改革現行教育體製,改變那種以舊工廠模式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切實糾正應試教育的偏向,按照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要求,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包括普及義務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優化教育結構,培養和造就一支具有技能和素質優勢的勞動者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