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戰略選擇:戰略進攻的國家內部戰略(11)(1 / 3)

第十,實施製度創新,改善企業管理製度,取消進出口指令性計劃、財政補貼和企業稅收、信貸、獎勵等方麵的差別待遇,促使企業平等競爭。徹底打破行業壟斷和有序開放市場,具體是,宏觀調控的重點放在進出口貿易的穩定增長,運用彙率、稅率、利率等主要經濟手段根據國內外市場供求的變化,調節進出口貿易。一是需要進一步完善外彙市場和彙率形成機製,逐步引入新的交易方式和交易品種,使人民幣彙率更具彈性,及時對經濟貿易的變化作出適當反應;二是在經常項目下可兌換,資本項目下仍實行管製的條件下,需要有效的結售彙管理,既能保障合理用彙的需求,又能防止逃套彙對市場的幹擾;三是出口退稅是國際通行的規則,是保障各國商品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近年來我國退稅政策上出現的搖擺,除受財政收支狀況的影響,也有稅製本身的問題,還需通過改革加以完善;四是貨幣政策的調整對人民幣彙率會產生直接影響,反過來國際收支的重大變化也需要貨幣政策及時作出反應。在這方麵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建立靈活操作的機製。

第十一,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行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不能再僅僅依賴低工資的傾銷。因為這種傾銷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反對,引起有關國家的不滿。要靠調整產業結構,引進和開發新技術,促使生產設備合理化和現代化,靠產品的質量、新穎度、技術和服務贏得市場,提高換彙能力。

第十二,按照發展“大經貿”,建立“大流通”的改革思路,應盡快實行外貿經營登記製,淡化外貿與其他行業之間的界限。外經貿部與外貿專業公司徹底脫鉤後,不再有行業部門的色彩,應加強對外代表國家處理雙邊和多邊經貿關係,對內行使外經貿行政管理的職能,真正成為政府宏觀管理體係的一部分。另外,除少數商品需要國有企業專營外,進出口經營主要的構成可以是多種經濟成分、多種行業背景、多種經營方式的企業。按照目前我國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中小外貿代理行具有很大的發展餘地。從各地現有的許多國有外貿公司經營規模、商品種類和承包到人的運作方式看,通過改組改製,減員增效,向中小代理行的模式轉變不失為一種選擇。

有序開放市場是外貿體製改革的新領域。實際上外貿體製改革更多涉及的是出口體製改革。中國參加多邊貿易體製的談判,已經把進口體製改革推到前台。在確保國家經濟安全和長遠利益,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前提下,有序開放市場的進程將會加快,從而徹底改變目前這種一方麵政出多門,重複設障,另一方麵濫施稅收減免,走私猖獗的局麵,進出口貿易在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方麵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

8.7構建完善的戰略性資源儲備製度

8.7.1 采取措施,切實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1)保障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和資源。為此,一是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綠箱政策”,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改善農業生產物質條件;二是要嚴格保護耕地。嚴格執行《土地法》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以法律手段保障基本農田,禁止拋荒、撂荒等現象發生;三是要重視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目前,我國的農業用水麵臨很大挑戰,一定要積極研究和推廣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同時,加大對水利設施的投資力度,改善水利係統的有效運行,以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

(2)建立和健全糧食市場交易和流通體係。逐步形成中心批發市場為龍頭,區域性批發市場為骨幹,初級批發市場為基礎的三級批發市場體係,形成政府調控下的市場形成糧食價格機製。規範和聯結城鄉集貿市場、零售市場和期貨市場,形成高效有序的糧食市場交易網絡,從而高效、快速、靈活地保證糧食供應。同時,創新糧食內外貿一體化新體製,變內貿與外貿分割為相互統一的新體製,即以聯合或聯營的形式實現聯合對外,避免外貿流通企業和生產企業、私營企業在進出口方麵的無序競爭或自相殘殺,使糧食進出口貿易成為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的一個重要支點。

(3)要有完善的糧食宏觀調控體係,包括對必要數量的糧源、糧食進出口、糧食儲備的有效調控,以便在需要時發揮出應急效能。一是加強對糧食生產的調控力度。按照我國政府的承諾,在糧食問題上我們要保持95%左右的自給率,為此,必須切實保護糧食播種麵積;二是加強對糧食進出口的調控力度;三是加強糧食儲備的調控力度。

(4)建立健全糧食預警體係,進行糧食安全預警。為保障糧食安全,我國必須盡快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警情、警兆指標並構建完整的糧食預警體係。所謂警情指標即是反映糧食安全與否的指標。如:糧食生產、需求、進出口、儲備、糧食價格等方麵的指標。警兆指標是與糧食安全相關的先兆性指標,警兆指標的狀況預示著糧食警情情況。可見,糧食預警體係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信號器”。我們一定要有預警意識,建立健全糧食安全預警係統,隨時監測報告我國糧食安全的各項預警指標,及時準確地對國內、國際糧食生產、市場供應、儲備等信息進行分析,為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