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市場的啟動必須進行觀念、製度創新,對自由放任的市場必須有適度的政府幹預,不能滿足於過去那種“農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狀況,不能隻采取市場放開、政策激勵、農民自籌資金的改革策略,啟動農村市場必須采用新的政策與發展策略。長期以來,我國經濟都采取重點發展模式,現在也正是由於這種重點戰略,使得消費結構出現斷層,出現“二元經濟”,不能順利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農村的基礎設施殘缺陳舊、農村道路和儲運係統落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與設備簡陋、農業機械化以及特大洪水暴露出來的生態環境惡化和水利工程薄弱等問題,都說明啟動農村市場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政府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和大力扶持。要增加農民收入,不能僅僅依靠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而要靠發展農村經濟和減輕農民負擔,加快農村電網建設,降低農村電價,穩步發展農業地區的中小城市,提高農民素質和農村生活質量等開拓農村市場的重要舉措,使得農村的市場環境得到根本改變。
麵向國內市場是我們經濟發展戰略的立足點,是保持國民經濟長期穩定增長與防止經濟衰退的必然選擇,是我國經濟安全與發展的戰略需要。我們常說,中國是個大市場,這個大市場已構成了對外國企業的巨大吸引力,我們為什麼不著力開拓,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安全和發展建立一個廣闊而又穩定的腹地呢?中國經濟必須依靠內部市場立足於21世紀,讓龐大的國內市場成為自身增長的發動機。政府應從戰略高度認識這一問題,主動采取措施,將短期的反周期行為與中長期的戰略規劃結合起來,堅持麵向國內市場、麵向農村市場的生產經營方針。
8.6讓更多的企業走出國門,走向國際
8.6.1 企業走出國門,是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所趨
經濟全球化指的是各國之間在經濟上越來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務、資本和技術越過邊界的流量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經濟外向化和貿易自由化政策,實行改革開放,把開展國際貿易和投資活動作為產品市場相互溝通和交往的載體和經濟相互依存的重要基礎紐帶。開放經濟理論認為,一國經濟的發展隻有融入世界經濟的發展的大潮中去,才可能取得滿意的目標值。經濟的全球化,國際分工的地域性拓展和層次深化,淡化了國家界限,使要素和產品的跨國流通更為密切,國家利益需要在國際範圍內實現。中國是一個大國,一個開放的中國,不能置身於世界經濟活動的舞台之外。開放經濟應該包括請進來和走出去兩個層麵。20多年來,我國經濟由於開放而獲得的績效是有目共睹的,以引進利用外資為主要內涵的初級層麵的開放格局已經形成,今後,應積極實施新的開放戰略,在鞏固和完善已有開放格局的同時,力促高級層麵開放格局的形成,創造條件,使中國的開放經濟向更廣泛範圍和更深的領域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眾多國外大型跨國公司流入,國內國際市場一體化的條件下,企業在保證占有國內目標市場的同時,開展國際化經營,尋找新的目標市場,也是我們麵臨的當務之急。開放經濟的發展必然加深與國際經濟環境的相互依賴,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程度。
世界範圍內的經濟競爭愈演愈烈,各個國家的國際經濟競爭力如何,關鍵也是看這些國家是否具有一大批能在國際同業中居領先地位的企業,這些企業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上都具有競爭力。因為在現代經濟中,各國的經濟基礎主要是靠企業,尤其是當經濟進入“後工業化社會”以後,企業代表著先進技術並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主體。最近二三十年的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擁有一批在國際上具有充分競爭力的企業,這個國家或地區在世界經濟舞台上就具有影響力。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經濟開始超過歐洲各國,並不斷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到了80年代甚至可以和美國分庭抗禮,正是因為日本有了一群體現現代水平的產業,有了一大批在國際上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企業。電子工業有索尼、鬆下、東芝等,汽車工業有豐田、尼桑、馬自達等,電腦工業有富士通、NEC等。繼日本之後,亞洲四小龍也是靠企業的競爭力提高了國家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