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其實質是進入國際市場、擴大國際市場或者爭奪國際市場。世界上成功的企業,都有爭奪國際市場的曆史。當前,企業爭奪國際市場的競爭愈演愈烈,這種國際市場中的企業競爭,同時就是國家經濟力量的競爭,我們可以從美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多年來在汽車產品和電子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看出這種企業競爭對國家經濟競爭的意義。企業的國際競爭不是單指一種產品的競爭力或競爭優勢,而是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或競爭優勢,包括資金實力、經營規模、技術水平、人力資源、市場網絡、獲利水平等多方麵的內容。中國的一些服裝企業和製鞋企業的產品在美國市場、加拿大市場是具有競爭力的,因為價格比競爭對手低得多,市場的占有率較高,但並不表明這些企業就比競爭對手具有更高的競爭力,恰恰相反,這些企業的資金實力、經營規模還有獲利水平比競爭對手差得多,抗禦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差得多,一旦市場出現波動,廉價傾銷產品成為不可能時,這些企業就會被擠出所在市場,正如實際的外貿活動中出現的那樣。
企業走出國門,進行跨國經營也是繞過有關國家貿易壁壘和擴大國際市場的需要。隨著世界各地區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和地區性貿易壁壘的加強,中國外貿的充分發展會越來越受到限製。自從歐共體成立以後,世界其他地區的國家紛紛仿效歐共體成員國,不斷加強地區內部國家間的經濟聯係,逐漸成立類似歐共體的經濟一體化組織。地區經濟一體化組織內部各國間經濟壁壘逐漸拆除,而地區向外經濟壁壘逐漸加固,進入該市場的難度越來越大。自20世紀80年代以後,我國企業的出口能力逐年增強,中國出口在世界上的位次也大幅度提升,使一些國家對我國產品的出口開始予以特別的限製,貿易難度增加,需要采取非貿易措施繞過諸多壁壘,一是企業向銷售市場所在國直接投資辦廠,隻要在當地的生產比率達到一定程度,就能使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越過貿易壁壘,擴大出口。二是向非配額國家投資興辦企業,也能使企業繞過貿易壁壘。貿易保護主義的措施都有一定的針對性,主要是針對所進口產品生產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我國紡織品出口受到歐美等國的配額限製,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的紡織業相對比較發達,而對那些同類產品生產比較落後的國家,發達國家往往無配額限製。因此,在這些國家投資辦廠,產品向發達國家出口,則比較方便。
企業走出國門,進行跨國經營也是適應當今世界經濟新環境的需要。如前所述,當今世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各國的競爭已經轉為以經濟競爭為主,同時各種矛盾和動蕩也在不斷出現,世界單極主導的多極化發展趨向,進入了新舊格局交替、動蕩不定的過渡時期。政治格局的動蕩必將引起經濟形勢的波動,從而導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加上近幾年發展很快的經濟區域化和集團化,形形色色的貿易壁壘可能逐漸加強。跨國公司的理論與實踐早就證實,到他國投資是避免貿易保護主義的極好形式。因而,我國的企業擴大自己的影響,適應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加強國際化進程,使自己立足於國際市場是十分重要的。
企業跨國經營是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地位的需要。由於加入種種國際組織、協定,中國將麵臨開放市場的巨大壓力,相當一部分企業可能經受不住這種衝擊而陷入困境。我國的企業要改善自身在國際經濟和國際市場中的地位,提高自身的競爭力,也需要向跨國經營方向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已批準的外商投資企業已達幾十萬家。但從總的格局看,中國參與合資的企業絕大多數還是他國企業實現國際化的載體,大多數企業還處於進口替代或來料加工式的狀況,即隻是他國某個公司的一個生產工廠,沒有掌握原料市場和成品市場的主動權。長期下去,企業難以在國際市場中鍛煉和體現自身的競爭力。因此,中國必須推進跨國經營發展戰略。
企業跨國經營也是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的需要。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是較低的,甚至是相當低的。僅以經營規模作比較(因為這是衡量企業競爭力的最重要標誌之一),年銷售額在10億元人民幣以上的企業在我國就算是突出的大型企業,而在美國,年銷售額10億美元(約相當於80多億元人民幣)的企業並不能算大企業。由於經營規模太小,使得中國的企業在大多數方麵無法同國外的企業競爭。若沒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中國的經濟將缺乏有力的基礎。中國要出現一批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企業走出國門,跨國經營是一個重要步驟。唯有這樣,中國的企業才會更加認識自身的競爭力,才會按照國際標準來提高競爭力。
企業跨國經營還是中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自身改革與發展的需要。我國企業自身的發展,尤其是國有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是一個關係到我國全局的重大經濟問題。幾十年改革的理論和實踐證明,企業是國民經濟的細胞,企業自身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能如何,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民經濟是否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同樣,我國企業國際化、經營國際化的水平、規模和程度也必然對我國的經濟開放和融入國際分工產生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