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農村消費市場環境。消費環境是製約農村消費市場發育的重要因素。由於長期以來,人們偏重於對城市消費基礎設施的改善和市場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對農村地區生活消費性基礎設施的改善關注較少,使得許多地區的供水、供電、道路、電視信號接轉等問題沒有很好解決,農村基礎設施與管理水平相對落後,一定程度地抑製了農民對農用機械和家用電器的消費需求。此外,農村電價偏高,供電時間受限製,電壓不穩定,導致家電產品亦難以正常地進入農家,成為農民生活消費必需品的組成成分,尤其是過高的電價,使許多農民對家用電器需求處於買得起但用不起的尷尬境地,由此而造成了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轉化的較大障礙。而在市場商品流通過程中所必須依賴的交通運輸條件,卻因道路狀況較差而使市場運行效率低下。由於交通不便,一方麵使農副產品運不出去,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麵卻又加重了工業品的運輸成本,提高了農村市場工業品的價格水平。在這種雙向偏離正常狀態的情況下,使得農村市場運行不暢,效率不高。
與此同時,農村市場的管理水平也相當落後。突出表現為在交易過程中往往缺乏公開、公正、公平的準則規範,執法力度較弱,監管難以到位,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大大影響了農村市場的發育水平。在許多農村集市上,管理人員隻管收費,不管監督,更無服務,致使壓級壓價、強買強賣、欺行霸市等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屢禁不止、屢見不鮮。許多農民在出售農副產品時,因上述問題的存在而甚至怕進交易場所,不得不流動銷售,降低了銷售效率,增加了銷售費用。
因此,堅持麵向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的經營方針,挖掘農村市場潛力,使農村市場消費能力得以充分釋放,必須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電網建設,改善農民的消費環境。增加農村基本建設投資,這是將龐大的農村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的重要環節。要大力發展農村電網,加強用電和收費管理,以此來啟動家電產品向農村市場的滲透,提高農村家電產品普及率。此外,要切實改善農村道路和交通狀況,為農村市場的進一步開發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自然災害生成。從國家戰略安全的角度,要切實規劃並大力實施關係到西北地區生態改善的南水北調工程,關係到華北平原安危的黃土高原改造計劃,關係到中國經濟和社會安全及經濟起飛的西南和西北地區公路網、鐵路網、通訊網的建設等。
堅持麵向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的經營方針,需要加快我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將一部分農民從農村解放出來。城市化水平低,導致農產品市場狹小,對農產品需求不足,加劇了農民收入低水平狀態,導致廣大農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大量人口阻滯在農村,農業生產規模十分狹小,造成農民收入的低水平。城市化水平低,難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無法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也不能提高城鎮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此外,城鄉人口流動被割斷,農村人口進城受阻,由人口流動引起的並依附於人口流動的城鄉物資交流必然受阻,市場需求的發展也受阻。因此開拓國內市場必須開放社會結構,開通城鄉就業通道,打破城鄉隔離的狀態,加快農村的城市化進程,建立一個良性的社會結構,這不僅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經濟安全穩定的戰略選擇。
堅持麵向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的經營方針,要求企業調整企業經營戰略和思路。我國企業忽視了農村市場的需求及其特點,工業產品的城市化傾向十分突出,簡單地將城市的產品照搬到農村,產品營銷手段沒有創新,根本不適應農村消費環境,影響了工業產品進入農村市場,從而製約了農村的消費。實際上,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和農民收入的穩步提高,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農民消費已經穩步進入“千元級”階段,這預示著我國農村第二代耐用消費品的消費高潮已經到來。因此,在國家宏觀政策的調節下,這種消費高潮一定會到來。企業要抓住機遇,調整市場經營戰略,基於翔實的市場分析和對農村市場環境、條件的切實考察,開發出與農村、農民需求相適應的產品,例如,可重點開發功能簡單、質量穩定、價格低廉的彩電,去掉麵對城市居民消費的麗音係統、畫中畫、超重低音、環繞立體聲等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並不實用的功能;針對多數農村接收信號弱、電壓不穩等狀況,采用超高靈敏度、寬電源電壓的設計。調整市場經營戰略,對於國企改革、職工就業、企業解困、資金拖欠、市場培育、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保障經濟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等一係列相關難題的化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