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戰略選擇:戰略進攻的國家內部戰略(9)(1 / 3)

而“大國優勢”最大的特點是能夠充分利用和啟動巨大的潛在的統一的國內市場,從內部需求上刺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給我們提供了足夠的規模機會。十幾億人口規模和20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是我們堅持麵向國內市場、麵向農村市場經營方針的最基本依據。目前,我國國內市場“飽和”,並不表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很高,各種消費需求都得到了有效滿足。相反,我國當前的過剩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足1000美元的水準上的相對過剩(而其他發達國家一般都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3000美元台階才步入相對過剩時期),是無限剩餘勞動力供給狀態下的相對過剩。在農村大量低效勞動和剩餘勞動力存在,城鎮失業、下崗工人增長的同時步入相對過剩。是在地區、城鄉、階層間消費結構不均衡、消費斷層情況下的過剩。城市居民基本完成家用電器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後,收入水平與支持進入家用汽車和大規模為住宅所需的收入仍有較大差距,形成需求結構升級的斷層障礙。由於城鄉收入差距拉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乏力,城鄉消費斷層嚴重。據有關專家分析,目前我國人均主要產品產量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著相當大的差距,國內市場遠未達到飽和狀態。我國最大的市場應當說是在農村。因為農村人口至今仍占全國人口的60%以上,伴隨我國農村奔向小康目標的實現,農村市場的潛力是相當大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第一代“百元級”耐用消費品(如自行車等)大量進入農民家庭,自那以後,經過十幾年的積累和農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到90年代中期,農民消費已經穩步進入“千元級”階段。中國的農村市場是國內市場最具有發展前景的部分,如果中國農村電力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全國2.3億農戶家電擁有率達到1995年城市水平,需要1.68億台彩電、1.47億台冰箱、1.62億台洗衣機。有關抽樣調查顯示,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村供電係統的完善與配套,將有近60%的農村消費者具有購買家用電器的意向,高出城鎮居民7.65個百分點。誰占領了農村,誰就贏得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8.5.4 著力開拓國內市場和農村市場

開拓國內市場尤其是農村市場,首先要調整收入分配政策,提高農民和城市低收入階層的購買能力。改革開放後,由於權力進入市場和行業壟斷,目前我國收入分配出現了迅速的兩極分化趨勢。我國社會形成了三個明顯的消費階層:處在最底層的是農村人口、城市下崗失業工人和一部分低收入者,許多生活必需品他們無力購買;處在中間層次的是城市裏的工薪階層,消費熱點基本滿足,但消費升級麵臨一定的困難,能買得起的都已買過,剩下的如房子、汽車等目前買不起,因而新的消費點(汽車、住宅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有一段距離;另一階層是一些高收入者和暴富階層,他們的消費需求已飽和。農民和城市的低中收入者占人口的絕對多數,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需要國內市場的有力支撐,無疑必須提高農民和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水平並增強他們對社會和未來的穩定預期。

穩定和優化農村的政策環境,這是開發農村市場的關鍵。一是解決土地問題。將除終極所有權之外的全部農地產權一次性地量化給農民,穩定農民的土地產權,消除土地頻繁調整的製度基礎,杜絕農地的頻繁調整和進一步的分割;將土地產權一次性地量化給農民,同時,也堵塞了農村基層幹部利用土地進行尋租的製度基礎和耕地被隨意侵占的條件。以此穩定人心,並促使農民從長遠利益考慮來進行長效投資。二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確保農民正當利益。農民負擔過重,嚴重阻礙了農民收入提高,降低了農民的支付能力和購買願望,從而影響生活質量,弱化生產投入,挫傷生產積極性。有資料表明,如果把目前農民不合理負擔減除,則農民實際購買力可增加4%以上。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使農民收入向現實購買力的轉化得以順暢實現。

調整城鄉結構。長期以來,“二元經濟”是我國經濟的主格調,形成了農村消費和城市消費兩大集團。城鄉之間因經濟發展的差異和收入差距而存在一個消費斷層,農村與城鎮的消費水平出現了10—15年的差距。這個消費斷層使城市生產的大量消費品在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村難以找到市場,城市中的大多數企業生產能力閑置,產業升級因之而受到極大的限製,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都因城鄉差距而受到製約。因而,調整城鄉結構、發展農村經濟和開拓農村市場不僅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和彌補消費斷層,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為城市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持續的消費需求,為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條件。農村市場的人口基數龐大,市場潛力巨大。據專家估計,農村消費水平如能達到城市的現有中等消費水平,則需求總量將翻兩三番,真可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堅持麵向國內市場的方針,就是要啟動中國國內最大的市場———農村市場,毫無疑問,農村將是中國商品市場以及整個中國經濟持久有力的支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