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恩格斯提出了“大自然報複”的預警,這警世名言提出100多年後,人類在國土資源持續惡化、自然災害頻頻襲來的今天才有所醒悟,才認識到自然報複的可怕。然而,我們應該認識到除了自然報複,還有社會報複。20世紀50年代,我們批判了馬寅初先生的節製人口的正確人口觀,其結果是讓中國多了7億人口,使中國有限的國土上人滿為患,不堪重負。1958年,在唯意誌論的影響下,我們提出了“開荒開到山頂上,插秧插到湖中央”。於是,山禿了,湖小了,河床淤高了,導致了連連的洪澇災害;而違背自然規律的“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為所欲為的“重整山河”,超過了大自然承受的度,使大片土地荒漠化、鹽堿化,可謂是“誤入歧途一瞬間,積重難返數十年”。誠然,社會報複是通過自然報複來懲罰人類的,但它比自然報複更為嚴酷。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土整治規劃實施中,類似錯誤仍在重複。順自然規律辦事,警惕大自然和社會報複的警鍾還需長鳴。
2.在國土整治中要高瞻遠矚,切忌鼠目寸光
國土整治是百年大計。曆史告訴我們:200年前瓦特發明了蒸汽機,使人類社會由農而工,也使人類生存空間由地及天,工業越進步,經濟越發展,人口也呈指數增長,天、地、人之間的關係也越緊張,越需協調。200年前,全球氣溫積100年之變不足1℃,到本世紀中,全球氣溫將升高3.5—4.5℃,這個變化再次提醒人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國土整治中要因時製宜,麵對未來,未雨綢繆,這並非是杞人憂天。杜絕野蠻開發,提倡綜合開發,保護耕地,禁止毀林開荒。對那些有可能造成生態破壞的資源開發,如果找不到妥善解決的方案,寧肯不開發。加強國內稀缺的自然資源的原料進口。
強化資源儲備意識,建立資源儲備製度。建立資源戰略儲備庫和資源戰略儲備基金。對於一些重要資源預先儲備,市場價格高時賣出,市場價格低時買入,抑製原料資源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平衡發展造成的影響,同時保證這些重要資源在非常情況時不致匱乏。
3.戰略資源的稀缺有可能危及國家安全
由於自然的變化,人口大量的遷徙以及自然資源的日趨減少,人類為了爭奪生存空間,戰爭的機會也隨之增大。戰爭給人類和環境造成的災難就更為嚴重。如果說,20世紀是能源危機的世紀,那麼可以預計,本世紀將是水資源危機的世紀。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德國漢堡能源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衝突研究所的報告:二戰後80多次局部戰爭都是爭奪資源所引發的。貧困和資源爭奪已經成為戰爭的導火線。一滴水和一滴油等價,將有可能變成一滴水和一滴血等價。由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搞好國土整治,不僅關係到經濟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4.國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同樣要保證質量和效益
我們必須遵循自然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利用現代技術進步的成果,在保證質量效益的情況下,充分調動勞動力資源積累,一定要解決好部分開發和整體價值的關係,堅決避免部分開發導致整體價值下降的現象出現。
5.國土整治,說到底是人與自然的協調
重整山河要遵循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掌握好度。這是國土整治的根本指導思想。要認識到:人是自然之子,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不能虧待生我養我的母親,不能對母親過度地掠奪和索取;人是自然之友,大自然是人類的朋友。朋友之間是平等的,要尊重朋友,“商量”著辦事。
自然災害絕不是真正自然的。天災八九是人禍。從災害學中尋找人為原因,是防災減災的最好辦法。洪澇災害就其根本來說,是人錯了位,水才淹了人。
8.5堅持麵向國內市場的生產經營方針
對外開放是我們的基本國策,堅持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是我們堅定不移的選擇。但主要依靠出口和國外直接投資來推進經濟增長的戰略,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講,顯然有很多局限。
8.5.1 立足國內市場是中國麵臨的國內外環境要求
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價值觀、曆史文化傳統方麵有著巨大差異,這種差異會對雙方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後,西方世界便把目標集中在中國。中國近幾年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嶄新階段,麵對中國經濟的起飛和大國的興起,一些西方大國心態比較複雜。一個非西方化的、未被納入資本主義軌道、有著龐大人口規模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的崛起超出了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他們不願看到的。“中國威脅論”的出台正反映了西方大國對中國崛起的驚恐與偏見。“中國威脅論”在20世紀90年代上半葉達到了甚囂塵上的地步。它自出籠以來,被人為地任意炒作,影響不斷擴大,大有演變為美國等西方國家遏製中國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並不斷發展成為較係統的理論。它配合了一股國際反華勢力,對中國的實際發展構成了極大限製和阻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