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2 開拓內部市場在大國經濟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
美國能夠在獨立後100年就居於世界頭等經濟大國的位置,走的是以內需擴張為主的道路。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路線,是通過引進大量移民,不斷開發中西部地區,造就國內統一市場。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一方麵長期實行高關稅政策,保護本國的製造業迅速發展;另一方麵對全國範圍內交通運輸網絡等持續投入,為經濟發展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和內部投資,造就龐大而深遠的經濟腹地。在美國經濟發展的整個曆程中,出口占的比重非常小,19世紀的出口主要以農產品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開始出口汽車等製造業產品;美國出口大量增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嚴重破壞了歐洲的生產能力以後的事。總的說來,出口一直沒有在美國經濟增長中占居主導性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爆發嚴重經濟危機的20世紀30年代,美國進行了大規模的國土整治工程,例如人們熟悉的田納西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胡佛水壩、大古力水壩等,對相對落後的地區進行了有效的開發和整治。
蘇聯20世紀30年代如何奠定強國基礎的呢?從19世紀末期到蘇聯誕生前夕,俄羅斯雖然是全世界幅員最大、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但綜合實力在國際上並不領先。但蘇聯能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打敗“天下無敵”的德國法西斯並與美國進行長達30年的冷戰,得益於30年代的重工業化。這次重工業化進程,雖然飽受人們詬病,也被主流經濟學描述為資源浪費、被政治學者刻畫為殘酷無情,但從國家戰略利益的角度看,它奠定了蘇聯現代化的基石。從技術上,它采用當時西方最現代化的設備;從企業組織行為上,是20年代最流行的托拉斯生產方式;從動力看,依靠的是大規模的內需推動經濟超高速增長。正是這10多年的發展,使其工業基礎徹底擺脫舊沙俄的爛攤子,成功地避開了全球蔓延的30年代大蕭條。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蘇聯大力加強了對烏拉爾山脈以東地區的開發(包括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等),使蘇聯經濟獲得了廣闊的腹地,奠定了世界強國的基礎。
日本基於自己人口過剩、資源不足的小國現實,采取的是貿易立國的發展戰略。在這一戰略指導下,日本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企業為提高出口效率進行大規模的設備投資。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出口景氣帶動下,日本各大企業放棄和更新陳舊設備,建立新的重化工業項目,鋼鐵、造船、石化、家電等新產業相繼誕生和發展。生產力獲得了迅猛發展。60年代晚期,日本企業實現了國際最高水平的設備巨型化和自動化。經過石油危機之後,1980年,日本通產省正式提出“技術立國”的戰略口號,宣告日本已經完成戰後的“追趕現代化時代”,正迅速邁進“世界一流國家的時代”,“技術立國是日本奮鬥的目標,有效利用頭腦資源進行創造性的技術開發,提高競爭能力和經濟實力,才是日本的必由之路。”然而,技術立國和內需擴張型的發展道路並沒有成功。整個80年代日本走的依然是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的老路,尤其是在1987—1991年再次進行了龐大的出口型設備投資。盡管日元升值使日本人暴富,但國土狹小、資源短缺的日本居民生活水平與其他發達國家不可同日而語。日本的實質內需沒有增長起來,卻刺激起了資產過度膨脹的泡沫經濟,房地產和股票價格飆升。然而,1990年開始日本的泡沫經濟破滅,90年代成為日本經濟“失去的10年”,經濟增長率在發達國家中從第一位跌到最後一位,至今仍然飽受金融危機的煎熬,被日本國內稱為“第二次戰敗”,10年大戰美國經濟的豪情已經蕩然無存。
8.5.3 從戰略高度來認識國內市場的重要性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大國隻能走內部市場擴張為主的道路。為此我們必須從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國內市場的重要性。我們不可能設想如此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單純走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在世界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經濟形勢日趨複雜的情況下,會麵臨一個什麼樣的未來。世界能否容忍我們這麼做。近年來對我國出口反傾銷指控的國家和地區與日俱增,並且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加入到對華反傾銷行列中來,我國事實上已成為反傾銷的最大受害國和首選指控對象。雖然歐美等國對華歧視性反傾銷毫無道理,但卻使我方找不到解救良策。而且,頻遭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多係出口競爭力強的大宗商品,且反傾銷製裁有效期長達5年之久,對我國的出口商品打擊很大,構成了我國外貿出口的頭號攔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