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口市場麵臨地區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
新地緣政治變化的特征之一是地區貿易保護主義嚴重。美歐在擴大地區共同市場的同時,實行地區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給我國擴大傳統市場帶來了很多困難。歐盟市場一體化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使其成員國統一了進口標準和配額。在發達國家的帶動下,許多發展中國家也以反傾銷為名對我國出口產品實行製裁。美國與我國的貿易摩擦更為嚴重。貿易保護主義將是我國進一步擴大出口的主要障礙。國際市場也難以維持出口的高速增長。東亞金融危機後,亞洲市場收縮將是一個長期趨勢,中國開辟亞洲出口市場的壓力會增大。
從整體和發展趨勢看,隨著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和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貿易開放政策,很多國家都把加強國家競爭力和進一步融入世界市場,作為實現持久發展的必要條件,國際市場的競爭肯定會越來越激烈,有限的國際市場份額將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間進行分配,中國出口的高速增長條件越來越艱巨。
2.過分依賴外需帶動的局限性
首先,雖然中國是一個窮國,但也是一個大國,經濟規模巨大,以購買力衡量,其經濟實力也已位居世界前列。中國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參與者,不可能在追求比較優勢時隨意進出某一特定市場而鮮為人知。但某個新的競爭對手證明它能夠在進口市場上表現出強大的競爭活力時,競爭進口的公司肯定會發出違規抱怨,而且,無論有無WTO,這些公司總會找到新辦法來設置新障礙,加大市場準入或市場擴張的難度。目標越大,競爭進口的公司及其政治盟友就越容易煽動公眾的不滿情緒,反對不斷增加的雙邊貿易赤字。尤其是中美貿易,逆差那麼大,美國的容忍度是有限的。從戰略角度考慮,美國遲早會像20世紀80年代對日本那樣對中國施加強大的壓力。長達20年的日美經濟冷戰以日本失敗告終,日本失敗的根源在於美國控製了市場和遊戲規則的製定權。中美貿易順差如果繼續累積下去,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增強,美國和中國爆發經濟冷戰的可能不是降低,而是越來越大。一旦美國關閉進口市場,中國沿海龐大的加工能力將往何處去?
第二個局限源於沿海城市巨大發展所造成的中國經濟的內部矛盾。80年代中期以後,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心主要在東部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使這些城市得以繁榮,但卻沒有給內地省份同樣的機遇;致使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地、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消費能力和消費結構的地區斷層阻礙,單靠沿海地區內部的市場,已經無法吸收越來越龐大的生產能力,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缺少內陸腹地的支撐,從長遠看,不利於國家的戰略利益和長治久安。麵向國內市場,麵向農村市場,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也是我們經濟增長與發展的最終目的。
過分依賴外需的戰略已經表現出局限性,如果這一問題不加重視並切實加以解決,就可能在以後的歲月中導致發展的中斷。
3.對外貿易依存度和外資依存度已經很高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迅速,據世界銀行《2003年世界發展報告》提供的資料,2000年我國外貿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為43.98%,已經高於美國(18.79%)、日本(17.78%)等發達國家,也高於潛在的發展中大國印度(19.77%)和巴西(23.18%)。國民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提高,容易使我國受到其他國家經濟波動的影響。在中美、中日的雙邊貿易中,中國對美日貿易的依存度也高於美、日對我國貿易的依存度,這對我們來講都是潛在風險。自1978年以來由於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並利用亞洲新興工業地區處於比較優勢轉變和結構轉型時期,其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在發達國家所占的市場份額逐漸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時機,使中國的比較優勢逐步得以實現。也使得近20多年來中國出口的快速增長主要依賴勞動密集型產品增長,加工貿易出口增長和外資企業出口增長。由於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已占據較高份額,難以獲得大幅度的增長,出口的進一步增長主要取決於產品的升級和新市場的開拓。因此,未來中國對外貿易的增長速度將會逐步減緩,在2010年外貿占GDP的比重將降到30%左右。這與大國通常的貿易依存度更為接近。過分依靠出口和外資導向,外圍國家一有風吹草動,中國經濟肯定在劫難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