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是海陸交通樞紐,是走向世界大洋的起點。海洋城市的依托,以港興城,城興港榮曆來是港城互動的規律。我國3.2萬公裏岸線上分布著100多個大中小港口,對一個泱泱海上大國的中國來說,還有很大發展的空間。對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港口的布局,特別是深水大港的建設要樹立全局觀念,打破地方主義。把大港建在最合適、最需建的地域。切忌省省建大港。48萬平方公裏的珠江三角洲,建了9個大型機場是前車之鑒;10萬平方公裏的長江三角洲有否建多個大港的必要呢?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
灘塗開發、圍海造田是當前沿海開發的熱點,從北到南沿海各省都有建設“海上遼寧”、“海上山東”……等戰略綱領。對灘塗資源的圍墾和開發,應堅持因地製宜,因時製宜,科學調研在先,做好預可行性研究。灘塗開發是項係統工程,與海爭地,大片圍墾土地,要考慮左右上下地域的波及,對周邊港口回淤的預後;要充分估計圍海造地後的投入、產出比和開發灘塗所需自然資源支撐(如淡水資源)的可能性;還要研究圍海造田後對周邊生態環境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這一切都要切實過細地做好預案,切忌一哄而上,造成騎虎難下、左右為難的被動局麵。
島嶼是走向海洋的“跳板”,島嶼開發是海洋國土開發中的先行和重點。中國沿海擁有5408個島嶼,總麵積達38786平方公裏,海島城市12座。中國島嶼經濟發展的長期滯後,製約了海洋國土的開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台灣海峽兩岸的統一。
島嶼開發的關鍵,首先是開放和交通。長期的封閉導致島嶼經濟始終處於被海水包圍之中,陸、島相連則是島嶼開發的前提。計劃中的廣東海安———海南海口的海上鐵路溝通;寧波和舟山大橋建成;上海市和崇明島的南隧北橋計劃的實現,如果再和我國正在加緊建設的陸海鐵路大通道相連,那麼,東北、環渤海、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緊密相聯,將大大推進島嶼國土的開發。
島嶼開發要依托城市。島嶼開發要改變目前島嶼產業在低水平上重複的狀態,要調整產業結構,著力使海洋產業在高水平上展開。島城聯動,島城共榮。
島嶼開發,要有資金啟動。資金來源有三:一是國家投入;二是政策支持;三是在島陸交通溝通中,使島嶼土地升值,發展離島經濟。
在海島、海岸帶和海洋開發上要有規劃、有步驟地依靠科技,挖掘潛力,建設和發展各具特色的沿海新城鎮。在現有基礎上建設灘塗養殖業專業化的城鎮,海洋石油開發城鎮,海洋島嶼旅遊新城,也可結合海岸帶特有的自然景觀(如紅樹林)建設新的生態城鎮。
海洋國土的概念在多數國人中還十分陌生,對海洋國土的重要性認識還很淺薄。然而,這是中國疆域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發展海洋經濟要從東部沿海做起。東部沿海的國土整治的重點:一是開發海洋國土;二是發展島嶼經濟;三是修複失衡的海岸大生態環境,使其在加大產出的同時,逐步進入良性循環。
2.中部國土整治的設想
中部地區係指愛輝—騰衝線以東,東部沿海以西的國土。自北向南,分別為東北的鬆嫩平原,內蒙東部的科爾沁草原,黃土高原,黃淮海平原,兩湖平原,雲貴高原以及閔浙贛桂的南方丘陵山地。這裏是我國重要的煤碳、石油、稀土、有色金屬等礦產的富集之地和糧、棉、果木、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區,又地處我國七大河流中下遊,是由東向西推移的主要通道,經濟地位十分重要。由於長期以來過度耕作、墾殖和放牧,生態環境每況愈下,黃土高原南方山地的水土流失都十分嚴重,黃淮海平原的幹旱缺水、鹽堿化以及雲貴高原酸雨綿綿、地麵溶蝕,製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使相當大的地區還未脫貧,經濟的落後又進一步導致生態的急劇惡化。國土整治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部地區國土整治要從大江大湖的治理,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和南方山地的綜合治理著手。
大江大河的整治是防治洪澇災害的關鍵,也是我國國土整治的根本。
治理大江大河要與湖泊治理同步進行,要全流域配合。
在上遊地區重點是封山育林,種樹植草,控製住水土流失的源頭,變伐木工人為造綠工人,退耕為林,還我青山,綠我大地。
在中下遊重點是退田為湖。把不該圍的土地退出來,擴大湖泊容量,恢複湖泊的天然水庫功能;還要從已占的圩子和泄洪地中退出來,恢複濕地,讓大河暢其流,以備洪水泛濫時緩衝之用。
禁伐和退湖會帶來一係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但必須堅決進行。資金和移民安置可由國家統一考慮和大河下遊生態得益的省市協助籌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