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戰略選擇:戰略進攻的國家內部戰略(7)(3 / 3)

從民族聚居而言,西部酷似中國的民族大觀園,55個民族基本上都聚集在這裏,是宗教、文化交融彙集之地,又是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同存共處的地方。

從國防上來說,這裏與鄰國的交界線最長,是國家的屏障。

從人類史和中國發展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起源於西部,從這裏走向大河流域,走向東部沿海,走向世界。今天,全球麵臨著海麵上升,海水內侵的態勢。總有一天,人類還會返回西部。

綜上所述,特別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西部的國土整治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西部的國土整治,當務之急是要發展經濟,擺脫貧困,走向溫飽,才能保持西部的穩定。

“要致富,先修路”。加快歐亞大陸橋的建設是一個切入口,借歐亞大陸橋的建設和溝通,發展沿路經濟。依托鐵路,西部的礦產資源才能東運,資源才能增值。依托鐵路,把東、中部的先進觀念、信息、設備、人才引進西部。

要把研究規劃雅魯藏布江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的工程提到日程上來,並逐步加以實施。有了水,廣大沙漠就能變成良田,豐富的石油才能源源不斷地運向東部,幹旱、沉睡的西部才會一朝蘇醒崛起,建設成支撐中國經濟的大後方。

要保護西部的原始生態群落,科學地、逐步地開發這極為珍貴的自然寶庫。在西部建設起若幹全球科學研究中心。

要修複、保護已被破壞或正在破壞的綠洲經濟。

要全國一盤棋,合理的配置人才,繼續執行“屯墾戍邊”和人才支邊的政策。並鼓勵來自西部的流動人口在事業有成或技術專業有成之後返回西部。美國人類學家認為:“當一種文明侵入另一種文明的時候,經過初期階段的流血和紊亂後,其結果往往是創造性的巨大進步和繁榮。”西部的國土整治,需要一大批誌在邊疆的科學工作者,也需要一大批知識青年。西部已經具備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應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西部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希望所在。

8.4.2 加強中小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中小城市,尤其是西部中小城市的建設,將中國城市化比例從30%提高到70%以上。首先為了充分利用城市的集聚效應,鼓勵現有的鄉鎮企業遷入城市,新建企業設在城市,以減少企業建立時的基礎設施投入。鼓勵農民離土離鄉,促進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離土不離鄉的政策,鄉鎮企業處處開花、村村冒煙是傳統體製對農村工業、農民的一種本能排斥,它在改革初期,維護了體製內城市居民就業和生活的特權,抑製了農村城市化的進程,其負麵影響十分顯著。許多鄉鎮企業建在農村,修路、建廠及架電線等基礎設施投入比在城市高出許多,圈占了過多的耕地(因自己村的土地,不花錢),導致許多農村地區汙染普遍化,在鄉鎮企業工作的農民很難轉化為現代意識的工人,不利於企業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農村人口的有效轉移,耕地也不能有效利用。農村中小城市很難發展起來,更不利於城市規模的擴張,成本和代價都很高。對此,政府部門應予以高度重視,及早采取措施促使一部分鄉村工業布局合理化和科學化,促使中小城市的發育,將農民從農村解放出來,這是中西部地區完成自我積累的必須階段。

加強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構築農村公路網和電網,應盡量使用勞動力,調動農村勞動積累,使農民能從國家建設項目中增加收入,提高農民購買力。5年內我國可以淨發行國債的最高額度,大約是15000億元人民幣,這也是中國最後一筆最大的國家資源,可以用這筆國債,采用市場的辦法,調動中國的勞動積累,打一場國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人民戰爭。

加快基礎設施的商業化經營,為還貸、還債以及擴大政策操作空間創造條件。基礎設施本身具有長期性、低回報或無直接回報的特點。我國當前基礎設施市場化經營程度不高,基礎設施收益遠遠不能償還投資,政府補貼的數額巨大,國家財政、國債還債和銀行貸款還款都將遇到困難,政策進一步操作的空間受到限製,商業銀行體製改革受到限製,因此我們應該加快基礎設施的市場化經營。基礎設施的商業化經營也是當今全球範圍內的發展趨勢。基礎設施的商業化經營,將會提高基礎設施經營的收益,不僅為還款和還債創造條件,還將為擴大信貸和增發國債創造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間。基礎設施商業化經營可以采取的有效形式包括國有民營、特許專營權轉讓、民有民營等。

8.4.3 國土整治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結合中外曆史經驗,國土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應注意以下問題。

1.要警惕大自然的報複,還要警惕社會的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