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加強水利工程的投資,加快黃河小浪底、長江三峽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和配套,盡快發揮其防洪灌溉功能,有重點、有步驟地分別將“病庫”“危庫”加以整治、修理。加固七大河流中下遊20多萬公裏的江堤,使其逐步達到抗禦百年一遇的標準。並涉及規劃非工程防洪措施,建設非工程防洪體係。
科學規劃和逐步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合理調水,逐步緩解華北幹旱。
南水北調是解決我國華北地區幹旱,乃至首都北京缺水之虞的既定方針,也是我國國土整治的大項目。
1958年提出的東、中、西線調水規劃,研究了近40年,東線調水方案已大部實施,中線也在啟動之中,西線已進入勘測階段,至於有專家提出調雅魯藏布江之水濟西北之幹旱的建議,也是應該加以研究和規劃的。
然而,南水北調是牽動大局的係統工程,按規劃完成東、中、西三線預定調水,需每年從長江抽水700億立方米,調水量之巨,約占長江全年水量的1/14,這樣巨大的水量從長江北調,其預後如何?還需深入加以研究探討。
其一是要算清一筆水賬。從低蒸發量地區往高蒸發量地區調水,從生態緩解和水量損失看是不合理的;從高產出地區(長江流域每噸水的產出遠遠高於淮河、黃河)把水調往低產出地區,從經濟上說也是不合算的。因此,在決策調水的過程中更要算好這筆水賬,如何使調水損失最少(包括沿途滴漏損失),效益最大,都是需要認真研究和論證的。
其二要研究調水之後對調出區(長江流域及其河口地區)和調入區的生態變化預後。長江水量少了後對河口鹽水倒灌、航道變化、長江口外漁場的影響都是需要研究的,對調入區的黃淮海平原調水後地下水上升,導致土地鹽堿化也要加以研究。
其三應尋找探索負麵影響更小的調水方案。如雅魯藏布江的調水方案以及空中調水方案等。
調水是應急,從長遠來說更重要的是開源節流,用水付錢。向管理要水,這是有效的辦法之一。
要做好南方山地的綜合治理發展規劃。製止低水平的盲目墾殖和廣種薄收。引進高新科技,開發資源,發展林果業,盡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南方山地是中國主要的有色金屬礦產和果木、經濟作物產地。雲南、貴州、廣西、江西又是我國南方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名勝古跡飲譽全球的旅遊勝地。如何處理礦產開采、山地墾殖、發展經濟和保護名勝古跡,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國土整治中的兩難課題。在有色金屬和稀土等礦產開采中要十分注意引進高新技術,提高開采冶煉的科技含量,盡可能減少廢土、廢渣、廢氣的排放,控製酸雨和水汙染,留得一方淨土;在山地墾殖、發展果木生產中,要加強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檔次,創出特色。因地製宜,引進適宜南方山地發展的林果業。贛州山地土壤中含有豐富的稀土元素,有中國軟稀土之美稱,十分適宜種植質佳味美的臍橙。發展這類高附加值的水果就能騰出大量山地休耕返綠,逐步恢複南方山地的良好生態。
3.西部國土整治的設想。
我國西部以愛輝—騰衝線劃分,它包括陝、甘、寧、雲、貴、川的一部和青、新、藏的全部。據1994年統計,這一地區的土地麵積約為541萬平方公裏,大於東部和中部的總和,而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8%,其中,城市人口僅1500萬人,是我國目前深居內陸、地廣人稀、經濟滯後的貧困地區。然而,我國西部卻是當前重要的戰略要地和未來中國發展的大後方。
從經濟發展而言,新疆、西藏有高聳的群山,無際的荒漠,自然條件嚴酷,但它卻擁有大量未開墾的土地資源、光熱資源和極好的、充沛的水源和水能,還有豐富的礦藏和保存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大有開發潛力之地。200年前,英國產業革命成功,隻是開了大西洋經濟的先河,世界大西洋經濟中心的確立是在歐洲大陸德、法等國經濟崛起之際。同樣,東南亞經濟的奇跡隻是太平洋經濟圈崛起的序幕,太平洋經濟圈要成為世界經濟中心還有待歐亞大陸,特別是中國西部經濟的崛起,可見西部經濟開發的意義所在。喜馬拉雅山、雅魯藏布江以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有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態環境,從研究地學而言,則是全球研究不可替代的信息源和基地,是全球十分珍貴的埋藏信息庫,它把地球曆史演變的真諦和奧秘深藏其中。
喜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新隆起的年輕山脈,雅魯藏布江穀地已被確認為偉大的世界地域大峽穀。從穀底到山峰就好像從赤道走向兩極。不論從地質、地貌,還是氣象、動植物,都是一個難得的天然實驗室,是全球科學家垂青而又趨之若鶩的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