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項目三 油酥麵團(1 / 3)

學習目標 1.掌握油酥麵團的概念。

2.掌握油酥麵團的成團原理及分類。

3.掌握油酥麵團各自的特性、調製技術及運用。

4.掌握油酥麵團在操作過程中的技術關鍵。

5.以實例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6.指出學生實踐操作中易出現的問題。

一、油酥麵團的概念

油酥麵團是指以油脂和麵粉為主要原料,再配以水和輔料(如雞蛋、白糖、化學膨鬆劑等)調製而成的麵團。用油酥麵團製作的食品,具有質地酥鬆、口味酥香和營養豐富的特點,是麵點中獨具特色的品種。精細的點心大部分都用油酥麵團製成。

二、油酥麵團的分類

三、油酥麵團的起酥原理

油酥麵團之所以能夠起酥,是因為調製時隻用油與麵粉調成麵團,而不用水。幹油酥所用的油脂是一種膠體物質,具有一定的黏性和表麵張力。把油脂與麵粉和成團後,麵粉的顆粒被油脂包圍,粘在一起。由於油脂的表麵張力強,不易化開,所以油脂和麵粉結合得不緊密。但經過反複地“擦”製,擴大了油脂顆粒與麵粉的接觸麵,也就是充分增強了油脂的黏性,使粘結力逐漸加強,成為油酥麵團。由此看來油酥麵團能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靠油脂表麵張力粘結成團,故不能形成麵筋網絡和增加黏度,油酥麵團仍然比較鬆散,沒有粘性,沒有筋力,這就形成了與水調麵團不同的性質,即它的起酥性。雖然油酥麵團具有很大的起酥性,但麵質鬆散、軟滑,缺乏筋力和黏度,在加熱製熟過程中也會遇熱而散碎,故不能單獨製成成品。因此,必須加入其他的原料或采用其他方法與油酥麵團配合,這就形成了加入水、油、糖和膨鬆劑等調製的單酥;包入其他麵皮內的水油酥、酥皮、擘酥等各種油酥麵團。

所謂層酥麵團,是由兩部分組成,即皮麵和酥麵,皮麵一般有水油酥皮、酵麵皮和蛋麵皮,大部分的層酥麵坯都是以水油酥為坯皮,用水油麵團包入幹油麵團經過擀片、包餡、成形等過程製成的酥類製品。成品成熟後,顯現出明顯的層次,標準要求是層層如紙,口感鬆酥脆,口味多變。

最好的選擇是用適量水、油調製的大油麵團做皮,即水油酥麵團。既有水調麵團的筋力、韌性和保持氣體的能力,又有油酥麵團的潤滑性、柔順性和起酥性,是介於這兩者之間而形成特殊性能的麵質。它的作用是與幹油酥配合後互相間隔、互相依存,起著分層起酥的效果,使油酥麵團具備成形和包捏的條件,將幹油酥層層包住,解決了幹油酥熟製後散碎的問題,使成品既能成形完整,又能膨鬆起酥,達到層酥的風味特色。

層酥性麵坯是由兩塊性質完全不同的麵坯組成部分的。由於幹油酥有極強的起酥性,被包入水油麵坯內經過疊、卷、擀等開酥工藝後,形成了層狀結構。在層片之內,麵筋網絡起結構穩定的作用,油酥起主要作用。油酥經過加熱,使麵粉粒本身膨脹,受熱失水“碳化”變脆,就達到了層酥的要求。

任務1 層酥麵團

任務驅動

1.了解層酥麵團的概念。

2.掌握層酥麵團的調製方法。

3.掌握層酥麵團常見品種的製作方法。

4.結合實例理解層酥麵團的操作要點。

知識鏈接

層酥麵團由兩塊麵團組成,按起酥方法的不同,又分為酥皮麵團和擘酥麵團兩種。

酥皮麵團的調製,包括調製麵團和包酥兩個步驟。酥皮麵團按麵皮的不同,可分為水油麵皮類、酵麵皮類及蛋麵皮類麵團三種。雖然皮類不同,但做法大致相同,重點介紹水油麵團的調製方法。

一、水油麵團的調製方法

配料:麵粉、溫水、豬油

工藝流程:水+油攪勻→加入麵粉攪和→揉搓→成團

調製方法:將麵粉放在案上,開窩,加入豬油、水,先將水油調和均勻後,再與麵粉揉搓均勻成光滑的麵團。

調製要點:

1.正確掌握水、油的分配比例。一般麵粉、水、油的比例為5∶2∶1。

2.使用中筋粉,麵粉要使勁揉搓,使麵團起筋,揉勻揉透。

3.注意調製麵團的水溫。一般為40℃,冬季水溫要高一些。這樣調製出的麵團具有一定的筋力和良好的延伸性、可塑性。

4.麵團揉好後,用幹淨的濕布蓋上,防止麵團幹裂、結皮。

二、幹油酥麵團的調製方法

配料:麵粉500克、豬油250克

工藝流程:麵粉+豬油→拌勻→擦製→成團

調製方法:麵粉放在案板上,開窩,加入豬油,先將豬油與麵粉拌和均勻,再用雙手的掌根一層一層地向前推擦,擦完成堆後,再將其滾回再推擦。如此反複,直到擦勻擦亮,形成組織細膩、軟硬適當的麵團。

調製要點:

1.原料用動物性油脂比植物性油脂起酥效果好。

2.調製時一定要用涼油,否則麵團鬆散,製品容易脫殼、炸邊。

3.反複推擦,擦勻、擦透,使其增加潤滑性和黏性。

4.幹油酥、水油麵的軟硬程度要一致。

三、起酥

起酥,又稱開酥,包酥是用水油麵團包上幹油酥,經過擀、卷、疊、下劑等形成層次,製成酥皮的過程。起酥是製作層酥製品的關鍵之一,一般可分為大包酥和小包酥。

1.起酥的方法

(1)大包酥 大包酥又稱為大酥,適用於大批量生產,所用的麵團比較大,一次可製作十幾個到幾十個酥皮。優點是速度快、效率高;缺點是酥層不容易起得均勻,油酥層次少,酥鬆性差。

(2)小包酥 小包酥又稱為小酥,一次可製作一個或幾個酥皮,將水油皮、油酥分割成小麵團後分別包製、擀卷。優點是容易擀卷,層次清晰,酥鬆性好,不易破裂;缺點是較費工時,速度慢、效率低,不適合大量製作。

2.起酥的要點

(1)水油麵和幹油酥的比例要適當 水油麵過多,則成品不容易分層,口感硬實,不酥鬆;幹油酥過多則成形困難,易斷裂、漏餡,成熟時易散碎。油麵和酥麵的比例,要視成品成熟的方法而定,如炸製品一般是3∶2,烘烤的製品則可掌握在1∶1的比例。

(2)水油麵和幹油酥的軟硬度必須一致 若水油麵軟,幹油酥過硬,起酥時易破酥;若水油麵硬,幹油酥軟,則不容易擀製,而且酥層不清晰、不整齊。

(3)擀製時用力要均勻,輕重適當,擀出的酥皮要平整、規則、厚薄一致,才能保證酥層均勻。操作時要撒幹粉,要做到少撒、勤撒,否則易脫殼發硬,卷筒時不易卷緊,造成鬆散,酥層之間不易粘結,造成層次不清。起酥後的酥皮應蓋上濕布,並且盡快製作,防止外皮起殼而影響成形。

(4)包製時應將幹油酥包在正中間,注意水油麵皮四周厚薄要均勻,幹油酥分布也要均勻。切坯皮的刀一定要鋒利,否則會在酥層上有劃痕,炸或烤出來後酥層就會不清晰。一般應邊起酥邊成形。

四、酥皮製品的種類及製作方法

由於油酥製品的種類花色不同,酥皮可分為明酥、暗酥、半暗酥。

1.明酥

明酥是指製品表麵酥層外露,並且酥層所占的表麵積較大。明酥的表現形式一般有螺旋紋形(稱為圓酥)和直線形(稱為直酥)兩種。明酥又可分為圓酥、直酥、排絲酥(排絲酥也是直酥皮的一種,因為排絲酥最後出來的層次也是直的)。

(1)圓酥 將麵皮包入酥麵,擀開折疊三層,再擀開,然後卷成圓筒形,用快刀由右端切下所需厚薄的劑子,將刀麵向上,用擀棒由內至外擀成圓形皮,包餡時將被擀的一麵在外包起,最終使被擀一麵的圓形酥層顯在外麵。如眉毛酥、酥盒等。

操作要點:

①擀製時雙手用力要均勻,不可用力過猛,尤其是圓形的中心點。

②圓形皮擀開即可,切勿反複擀製,以免影響酥層。

(2)直酥 即將起酥後的坯皮卷成圓筒形後,用快刀由右端切下長段,再順長段一剖為二,成兩個半圓形長段的坯子。將刀切麵麵向案板擀成長形皮,包入餡心,使直線酥紋顯在外麵。如蘿卜絲酥餅(即宣化酥)、蠶蛹酥等。

操作要點:

①酥麵的含量較其他製品要略少一點,這樣在炸製時層次才顯分明,如酥麵過多則容易鬆散、穿餡。

②對於炸製時易飛酥、走層(即層次不清晰)的酥製品,如確實無法掌握好酥麵與麵皮的比例,在炸製時可適當升高油溫,使之盡快定形,以防“飛酥”。

(3)排酥 有兩種方法:

①將麵皮包入酥麵,擀開折疊三層,再擀開,切成若幹所需大小的麵片,然後將麵片疊在一起,由右端用快刀切下所需厚薄的劑子,刀切麵向上,用擀棒順直酥條紋擀開,包餡即可。

②麵皮及酥麵分別放置於平底盤內,入冰箱冷藏1小時左右(冷藏時間視兩塊皮的軟硬度情況而定,油酥按下去已經發硬按不動了,麵皮按下去會有淺淺的手指印即可),取出,將酥麵攤放於麵皮之上或是麵皮攤放於酥麵之上(兩塊皮的大小需一致),反複折疊三次(即按折疊三層後擀開,再折疊三層,再擀開,再折疊三層),然後用刀斜切,擀開,包餡即可。前者適於製作量少、要求精致的點心,如“杏片花瓶酥”,而後者則適於量多、出品快的點心。

操作要點:

①起酥時兩手用力須均勻,使酥麵能在麵皮內分布均勻,坯皮厚薄一致,以確保重疊在一起的麵片厚薄一致。

②疊加在一起的麵片一般不可用任何粘連液(如蛋液等),除非油量大的製品因難以疊加可在其每一層沾上少量水。

③疊起後如過軟可置於冰箱冷藏片刻(至切下的劑子不變形即可取出)。

④順直紋擀開後正反兩麵都可以按成品需要顯露在外麵(正反兩麵所顯示出的效果是不同的,試試便知),而在另一麵(也就是包餡的一麵),需刷上雞蛋液再包餡,以防脫殼、漏餡。

2.暗酥

暗酥,即在成品表麵看不見層次,隻在其側麵或是剖析麵才可看得見。由於製作方法的不同,暗酥又可分為圓段側按(卷酥)和疊酥兩種。暗酥的酥層藏在製品內部,熟製時因內部油酥受熱熔化,氣體向外散逸,故脹發性大。暗酥在酥皮類製品中用途最廣。其質量要求除符合油酥製品的一般要求外,特別要求熟製後脹發大;外皮不破,酥層不露;內部層次清晰,層多且勻。

(1)卷酥 即將起酥後的坯皮卷起成筒狀,由右側切下一段,將刀切麵向兩側,按扁,擀開,光麵向外包餡成形即可。如白皮酥、黃橋燒餅等。

(2)疊酥 即將起酥後的坯皮反複折疊而起,再用快刀切成所需坯皮形狀,或圓或方,包餡即可,如君子蘭酥。

操作要點:

酥麵的含量要比明酥中酥麵的含量大(明酥中一般為6∶4)。特別是烤製品,麵皮中的含油量也要適當增加。

3.半暗酥

半暗酥,即將起酥後的坯皮卷成圓筒形,切段後,用手沿45°角斜按下去,輕輕擀開,包餡即可,螺旋紋酥皮層在外。如桃酥、蘋果酥等。適宜製作水果類的花色酥,其製品脹發大且均勻,形態逼真。

操作要點:

擀皮時中間稍厚,四周稍薄,因此酥皮類製品較特殊,僅有一部分酥層外露,經炸製後受熱膨脹性較強,如果開皮時出現大小麵,炸出後錯層就更厲害,因此應嚴格掌握生坯的大小比例,要求大小一致。

實例

黃橋燒餅

一、原料

精麵粉2500克、酵麵12.5克、豬生板油625克、香蔥500克、芝麻175克、精鹽75克、飴糖60克、食堿20克、熟豬油適量

二、工藝流程

調製麵團(皮麵、酥麵)→開酥→包餡→成形→烘烤

三、製作步驟

1.在製作燒餅的前一天晚上,取麵粉500克用70~80℃的水250克(夏季用50℃的水)拌勻,攤涼至微溫(20℃左右,夏季涼透)時加酵麵揉勻,覆蓋棉被醒發。當天早晨另用麵粉630克加325克熱水(溫度同上)拌勻,稍涼再與已醒好的麵團揉和,靜醒1小時。

2.盆內放麵粉1370克,用熟豬油拌和成油酥麵;芝麻淘洗幹淨去皮,倒入熱鍋中,炒至鼓起呈金黃色時出鍋,攤到大匾內晾涼;豬生板油去膜,切成小丁;香蔥洗淨去根切成細末。取200克加豬板油丁和精鹽30克拌勻;取750克油酥麵,加蔥末300克、精鹽40克和勻。

3.食堿用沸水化開,分數次兌入酵麵裏揉勻,靜醒10分鍾,擀成圓筒形長條,摘成100個麵坯,逐個按扁,包入油酥麵7. 5克,擀成長10厘米、寬6厘米的麵皮,左右對折後再擀成麵皮,然後由前向後卷起來,用掌心按成直徑約6厘米的圓形麵皮,放在左手掌心,鋪上豬板油8.5克,再加帶蔥油酥10克,封口朝下,擀成直徑約8厘米的小圓餅;上麵塗上一層飴糖,糖麵向下,蘸滿芝麻後,裝入烤盤,入爐烤約5分鍾至熟即可出爐。